记者 黄婉晶
本报讯 6月21日清晨,镜岭镇多个乡村的巷弄里,一群姐妹们的身影格外醒目。县姐妹花义工协会的志愿者们联合社古村、溪西村、雅庄村的“村阿姨”队伍,熟门熟路地走进各村困难老人家中。“大妈,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我们帮您打扫一下。”义工们一边送上慰问品,一边利落地整理房间、清洁卫生。会长邓锡芹一边帮老人叠被子一边告诉记者:“协会姐妹的力量有限,现在联合各村‘村阿姨’队伍,能及时摸清群众需求,帮扶更精准,覆盖面也更广了。”
这样的温馨场景,已成为我县乡村的寻常画面。“我们积极推动基层妇女组织建设,通过‘以学促干’深化学习教育成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将组织末梢真正扎进泥土里。”县妇联负责人介绍道。针对农村空心化、服务力量分散的难题,县妇联创新探索枢纽平台联动机制,以学促干深化服务创新。专业义工组织“姐妹花”发挥资源统筹与项目运作优势,并在协会内部建立了妇联组织以强化引领力;各村热心妇女担任“村阿姨”,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优势成为流动服务前哨。两者紧密协同,将践行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种协作模式让服务更精准、更长效。采茶季,镜岭镇溪西村82岁的王华芬奶奶因茶园无人采摘发愁。“村阿姨”陈林燕迅速联系协会。次日清晨,12名义工与3位“村阿姨”采下三四十斤青叶。“开心!想都不敢想这么多人帮我!”王奶奶笑弯了眉眼。邓锡芹感慨:“‘村阿姨’常在村里,谁有难处一目了然。”如今,这样的协作已延伸至全县困难老人照料、留守儿童关爱、紧急助农等场景,实现了志愿服务从“节日慰问”向“时时守望”的深刻转变。
随着协作深化,“她力量”正源源不断注入基层治理。县妇联积极引导“姐妹花”与“村阿姨”在“学中干、干中学”中提升服务能力,参与“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家庭矛盾调解等品牌项目,探索建立“妇工+社工”机制,将优秀“村阿姨”纳入基层妇联组织培养体系。“这契合‘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的总体要求。”县妇联负责人表示,“我们积极践行‘开门教育’,通过培训赋能、阵地共享,持续践行服务基层、情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让普通农村妇女从服务的受益者成长为有力的组织者,真正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县妇联积极响应,将其融入基层服务与妇联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基层妇联组织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如今,粉衣“姐妹花”与橙围裙“村阿姨”并肩穿梭于村落,成为一道温暖风景。12支“姐妹花+村阿姨”结对服务队扎根乡野,带动100余名“村阿姨”成长为基层志愿服务中坚力量,县妇联在姐妹花义工协会成立的妇联组织,进一步凝聚起志愿者与“村阿姨”的协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