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吕建刚
本报讯 开通乡村上班公交、发展“短视频IP+直播带货”、整合村社养老闲置用房……推进“挂单奔中”,重在落实落细。在新昌,无论是位于发展核心区域的街道、社区,还是地处偏远的乡镇、村落,均因地制宜抓实抓好“挂单奔中”暖心举措,在帮困帮带帮创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小将镇建成7个工坊,累计吸纳就业200余人,实现年产值超300万元,帮助低收入群体人均月增收1500元。七星街道组建龙山家宴服务队,吸纳20余名低收入群体参与,实现队员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以上。东茗乡依托十九峰文旅资源优势,在下岩贝村大力发展乡村文旅,引进“山中来信”等高端民宿,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打造规模化民宿集群,累计盘活闲置农房50余幢,打造35家特色民宿,21户低收入家庭年均获得房租等财产性收入超120万元。该村还开发6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20余个公益性岗位、5个爱心摊位,当地低收入群体月均增收超3000元。同时,通过片区抱团发展,带动后岱山、金山等周边村研学、培训、特色农业等关联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增值。
在推进“挂单奔中”、构建共富生态体系过程中,我县乡镇(街道)还谋划推出不少创新举措。城南乡以订单为支撑,定向培育西瓜、茶叶等5个种植基地,已签订订单金额80余万元;在琅珂村推出“映山红共富市集”,30余个摊位在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的同时,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12万元。澄潭街道组织11个村实施“农富茶”行动,2024年共吸引300余名低收入茶农参与,带动低收入茶农增收近100万元。七星街道构建社区“共富圈”,深化“强社公司”运营机制,整合社区养老闲置用房19处约3000平方米,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让低收入农户从“输血式”变“造血式”增收。
我县有关部门和单位也纷纷以实际行动助力“挂单奔中”。针对山区通勤不便影响村民外出务工的实际,在县交通运输局、县交投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在东茗乡等地推出乡村“上班公交”,就近就便解决了当地共富工坊、数字农场等好项目的用工难题。县公共服务集团依托新昌优选、为老服务综合体,探索实施“国企+基地+农户”、“非遗+共富”等模式,目前已建成小京生、番薯等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2000亩,带动200余名低收入群体就业,助力增收300万元以上。今年,还将建立形成“种植户—平台—食堂(餐饮商户)”的蔬菜供应链,对接销往机关食堂、老年餐厅等,有望带动500名低收入群众增收。
镇街、部门在“挂单奔中”行动中大显身手,各基层村社也不遑多让。下蔡岙村与上蔡岙村同属沙溪镇蔡峰片区,所产出的“蔡峰米”因品质优良广受青睐。在新昌钦寸实业有限公司的帮助下,蔡峰片区流转500余亩土地打造高标准生态稻田,项目涉及280户村民,每年增收土地租金800元/亩;村民委托村集体管理,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0万元;“村企合作”项目还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近60个水稻种植等就业岗位。村民胡祖法在共富菜园主要负责种地,日薪就有200元,在家门口一年可增收3万多元。
新业态的发展更让我县不少村社喝到“头口水”:回山镇回山村、东茗乡后岱山村创新“短视频IP+直播带货”模式,杨奇程、王国洋两位村主职干部牵头打造乡村IP,全网播放量破数百万,让当地的许多农副产品从新昌小山村走向全国大市场。
在实施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三年行动中,我县一些乡村能人也从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们通过建立能人经纪人帮创机制,手把手带领帮创群体创业,带动创业增收。如政协委员盛文斌“退伍不褪色”,投资建设茶树良种数字化繁育苗圃基地,通过传授技术、统购包销等举措,积极投身精准扶贫,扶持帮创群体“零成本”创业种植茶苗,已累计帮助52人创业,实现人均年增收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