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天气会带来哪些隐患?又该如何防范?安全防范工作一定要做好。一起来学习高温安全知识。
高温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防暑降温
高温天气长时间作业容易引起中暑。建议合理安排和调节工作时间,尽量避免高温时段生产,适时休息,补充水分。
•个体防护
为了保护特种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作业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好安全带。
•用电安全
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严禁私拉乱接电线,做好机器设备和安全装置的维护保养工作,防止触电事故。
•防火防爆
严格落实各项防火制度,严格控制明火作业,加强易燃气爆物品储存和管理工作,特别是粉尘车间,一定要做好通风,防止浓度超标。
•防台防雷暴
多台风雷雨天气,要提前落实防汛、防雷的设施材料,加强员工防雷击安全教育。
•压力容器安全
气焊、气割等涉及高压气体在烈日照射下温度上升、体积膨胀,严重的可能造成气瓶爆炸,造成人员伤亡。
•防泄漏中毒
高温天气会使有毒气体挥发扩散速度加快,操作人员要加强有毒气体中毒防护工作。
•密闭空间作业
下水管道、窨井、泵房集水池、污水处理构筑物等设施由于微生物作用、地势较低,容易产生沼气,浓度过高时,不仅会引起人员中毒,还有可能爆炸。
居家安全注意事项
•家电切勿超负荷
高温天气下,电器原因引发的火灾较多,单位和家庭需要安全用电,不乱拉乱接电源线,不超负荷用电,及时更换老化电器设备和线路,出门时要关掉电源。
•合理控制用电量
天气炎热,用电量剧增。空调等大功率电器设备,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家庭用电要确保安全、合理控制用电量。
•灭蚊产品要安全
蚊虫在天气炎热的时候,陡然增多。家庭用灭蚊产品,一定要合规合格,不买三无产品。需点燃的蚊香要放置在金属支架上,不可放在木凳、床单等易燃物品旁。使用电蚊香时,切勿长期插电,不使用时及时断电,远离高温明火。
•公区注意事项
请勿在楼道、安全通道堆放杂物,保持消防通道畅通;请勿飞线充电。吸烟后请确保烟头熄灭,勿随意丢弃,避免引燃周边可燃物。
•应急处理
如遇电路冒烟、异味等异常,立即切断总电源,撤离现场并报警。如遇火情,请保持冷静,立即报警。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燃”。
车辆安全注意事项
车辆自燃的原因
1、电路老化
车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电路老化、绝缘层脱落、橡胶龟裂等情况,会造成电路短路或油料泄漏,从而引发自燃。
2、轮胎过热
车辆在长时间行驶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轮胎过热,从而引起自燃事故。
3、不清理发动机舱
如果长时间不清理发动机舱,里面淤积的油泥会阻止机舱散热,导致机舱内温度过高或电瓶接线柱因杂质、油污使接触点持续发热而引发燃烧。
4、私自改装
私自对车辆进行改装,车辆的电路、油路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不符合规范标准的改装,会加大车辆的安全风险,极易导致车辆自燃。
5、车内放置危险物品
打火机、香水、空气清新剂等物品放置在车内,在长时间高温日照下容易膨胀爆炸;放大镜、老花镜等物品会因聚光作用产生高温,进而引燃车辆内饰。
高温天气如何避免车辆自燃
1、汽车按时保养
要定期检查电气、开关、灯座、制动灯等插接头或连接头是否松动、脱落。当出现胶皮糊味或冒烟等异常现象时,千万不能大意。
2、千万不要随意改装汽车
非专业的改装易引发线路老化、过载、接触不良或磨损“搭铁”等问题,“搭铁”处会产生大量的热能,造成火灾隐患。
3、车内不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打火机、香水、充电宝等都可能引发汽车火灾,车主不要将这些物品放在车内容易被太阳晒到的部位,避免引发火灾。
4、车辆尽量停放在阴凉处
将汽车停放在室内停车场或者树荫下,可有效降低车内温度。
5、要安全驾驶汽车
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是保障车辆行驶和日常使用安全的最根本方法。
车辆自燃处理五步骤
1、行驶中发现冒出火苗或黑烟时,立即靠边停车熄火,因为关闭电源能够迅速断开油泵,减少汽油燃烧。
2、关闭电源后,迅速离开燃烧的车辆。
3、离开车辆后,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4、拿灭火器去查看火情,不要贸然打开汽车前舱盖,应先开条小缝,等氧气进入一会儿后,再慢慢全部打开用灭火器扑救。如果猛地打开舱盖,氧气迅速进入,火焰突然变大,容易烧伤自己。
5、如果投了汽车自燃险,保护好现场,通知保险公司。
新能源汽车起火怎么做
•切勿自行灭火
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自燃,火势十分凶猛,且汽车起火大多发生在后部电池部位,需要进行断电处理,专业性过高,不主张人员自行灭火,也不主张按照燃油车的传统灭火方式去控制车辆,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远离车辆 及时报警
车主及行人在发现新能源汽车起火后,应第一时间远离车辆,到达安全区域后拨打火警电话,向消防救援人员说明车辆的品牌和型号,由消防救援人员进行处置,如涉及电池起火,不要自行灭火。
•容易复燃 请勿折回
在实际救火作业中,新能源汽车电池易发生复燃现象,即便火势扑灭以后,依然建议车主不要返回车内,以免因小失大。
•电池燃烧 产生毒烟
在扑救过程中,要防止吸入电池燃烧后散发的氟化氢之类的有毒气体。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