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村与韩妃庙
韩妃村在县南二十五公里,古称金岩,峻岭环峙,碧水绕村,地镇赤城,风光佳胜。隋亡,隋炀帝后裔荣王杨白携妃韩氏等避难渡浙而东,流落荒村,身心交瘁,深感前途无望,韩妃死节于金岩,(杨白则继续翻越金岩岭上彩烟,后子孙繁衍,遂成南乡大族,为彩烟杨氏始祖,后人建白王庙祀之。宋嘉定间,进士杨大椿奏请,赐名保应庙,今遗迹尚存。)金岩村民哀韩妃之死,为之筑塚立庙,金岩村亦更名韩妃村。韩妃庙迄今尚存,香火不绝。墓冢在文革中曾被毁。韩妃村是一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山村,在宋明时曾设金岩义塾,明乡贤公御史杨信民、布政使甄完少年曾求学于此,后脱颖而出,名标青史,庙誉亦因此远播。民国后,以庙办学成为传统,庙内办学多年,1990年学校迁建,韩妃庙遂为村民活动场所。殿宇历经风雨沧桑,年久失修,1993年以来赖潘小成等九位老人募资重修,数易寒暑,耗资数万,庙貌已然恢复旧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留传地名标志,诚属佳举。县农历八月初八庙会集市,也逐步恢复,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韩妃庙内保存着乾隆四年《韩妃庵碑记》、乾隆55年《百成桥碑记》、《义渡碑记》三方碑石,大殿后厝尚存崇祯庚午(1630)时的“三懿蜚灵”匾一方。另有道光九年《重修韩妃庙碑记》收藏在文物馆碑廊内。据有关资料,韩妃庙在宋·宝庆三年(1227)、明·弘治年间、清·乾隆年间、道光九年(1829)、民国十一年(1922)等屡经修葺,得以保存至今。
民国时期,回山上市场人潘士模先生(曾参与编纂民国《新昌县志》),在《沃洲古迹五十咏》中有一首咏《隋荣王元妃韩妃庙》的诗:“满目荆榛行路难,何如殉节撇尘凡。迢迢三渡沥江梗,隐隐半峰落日衔。云起岱山封玉骨,春深杜宇哭金岩。门前溪与崔嵬岭,朝易代更名不芟。”
华藏寺遗址
韩妃江上游下岩村,有华藏寺遗址。该寺初建于唐。《万历新昌县志》记载:“华藏禅寺,在十六都,唐龙纪元年(889)建,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隆庆五年(1571)僧正鹏重建”。《彩烟杨氏宗谱》载:“龙岩寺,华藏寺,在下岩村”。一九八三年文物普查时,已改作学校,大殿倒塌,尚有殿前小石桥一所。遗物尚有覆盆式柱础石。据《杨氏宗谱》载,龙岩庙的牛腿木雕为清时的作品,内容为地下古砖的发现,印证了万历《新昌县志》所记载的“唐有龙岩院”的可信。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等立体透雕形象,取材于西游记故事。华藏寺曾发现过一块规格为6×14×34厘米的古砖,一侧有阳文隶体的“龙岩院”三字铭文,据群众说,此类砖在大殿地基下留有很多。华藏寺遗址,在上三高速建设中被埋入地下,仅存寺前一座小石桥及两侧二口小水塘。
下洲村农民暴动领袖张万成墓
离韩妃村不远的下洲村,有张万成墓。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八月间,下洲村农民张万成串联四乡农民,反抗当局“土地陈报”和苛捐杂税,要求开仓济贫。九月十八日,下洲、石门坑、丰岩山等村农民二百余人手执斩马刀、锄头、棍棒等,举“众心不服”大旗,齐集下洲村旁龙岩井,张万成宣布“只拆五虎七煞(指恶霸地主)的屋,不伤老百姓”等纪律。暴动队伍开进袁家、蔡家湾、后谢、下塘、下宅、大宅里、樟花、中宅和回山等村,收缴地方武装枪支,拆毁民愤大的地主房屋,捣毁设在道南学校(原址在下塘村旁)的国民党区分部,沿途农民纷起响应,次日增至万余人,县长告急,南京《中央日报》刊出“浙江逆民张万成叛乱”消息,上海《申报》惊呼“浙省匪势猖獗”。不久,省保安处急派驻嵊县的省保安团第一营营长蒋伯范率兵镇压,经澄潭、镜岭、练使岭,天黑时至回山,用排枪攻击,张万成等以土炮还击。终因组织不严,武器又差,暴动失败。张万成等退上万年山。民国21年3月,被国民党当局诱捕,九月二日被杀害于县城北门外。农民暴动领袖张万成,死后葬下洲村,其墓前的封门处仅用三块石头架起,亦未立墓碑,如无当地熟悉的人陪同,很难找寻。此墓的位置在下洲村下方近江的一处荒坡上。今已淹没在草丛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