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新昌新闻          新闻专题          新昌论坛          浙江网闻
07:他山之石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1年03月14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边县市破解土地压力的“招”
  编者按: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然而,近年来新昌的经济建设也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发展可用地稀少,土地供给压力大。不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新昌周边的县市,本期他山之石将介绍他们破解土地压力的“独门秘籍”,希望我县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永康:按“亩产税收”分层供地

  永康,中国“五金之乡”,近年随着传统五金产业的突破性铺开,县域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惜先天不足,山地环境成了严重限制工业用地的瓶颈。 

  为了破解工业用地日趋紧张的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税收流失,永康市提出一个分层供地的新思路:把有限土地优先供给那些“亩产税收”高的企业,解决那些企业的用地困难。在具体操作中,该市规定:需要工业用地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投资人申请时,要承诺项目供地后五年内亩产税收达到15万元/亩以上;经各镇、街、区初选的项目,要报市政府组织发改委、经贸、国土、科技、外贸、财政、规划、环保、统计等部门和有关专家评价,并将通过论证的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投资效益好的项目连同可供地计划,提交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审定后,再组织公开出让;要建立工业项目保证金制度。项目建成投产具备考核验收条件后,由用地单位申请考核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工业项目保证金管理办法退付保证金。此外,该市还特别规定,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五年内未能达到“亩产税收”要求的,不予退付项目保证金。 

  按照这一改革的思路,“亩产税收”高的企业就会留在永康,发挥最大潜能,也可大大提高永康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额。

  义乌:按投资密度供地、“向天空要土地”

  义乌人经常说,他们又富又穷。此话怎讲?他们说,小小的一个县级市与212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联合国发布的全球50多万种商品中,30多万种在义乌就可买到,这里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富?可是他们又感叹自己很“穷”,没土地,有大笔资金也没处盖楼房、建厂房。 

  为了解决土地难题,在工业用地管理上,义乌市实行了按投资密度供地的制度,规定想“自立门户”的企业的用地规模,企业建设项目的单位用地面积投资额必须达到标准,扩建的老企业上一年缴纳的税金标准;对达不到条件的企业,就引导进入政府统一修建的标准厂房创业园内。根据这项措施,对小于600万元投资额的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加上配套的招标、公示、惩罚等制度,不但兼顾到了大小各类工业投资的利益,也极大地遏制了土地的浪费现象。 

  此外,义乌市还通过“向天空要土地”以及全面清查闲置土地等手段集约利用土地。走在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北苑标准厂房区里,新修的厂房和住宅楼直刺天宇。若不了解,谁会相信这里曾是一外资企业“抛荒”的土地呢?义乌市按规定将这宗土地收回后,建设成了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标准厂房区,可安排中小企业35家,节约工业用地近150亩。 

  因为走集约利用土地之路,土地就不再是僵硬的土地,而是活跃和可循环开发的资源,是永恒的财富之母,所有义乌人都在大力挖掘土地使用潜力、集约利用土地要素中尝到了甜头。

  桐庐:开源,让尽可能多的“生地”变“熟地”

  桐庐县多山少地,县域面积80%左右是山。地区的发展需要土地,如何保增长又保红线?他们把眼光投向了低丘缓坡,让低丘缓坡变为土地,才能更好地引来投资项目。 

  在土地资源上充分地开源,最大的问题,是要合乎科学规律,防止破坏环境。于是,每到年初,桐庐县国土资源局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和全县实际,制定年度出让计划并报县政府批准实施。而政府也会对全县土地是宜农宜林还是适合发展经济进行规划。 

  桐庐县开拓土地资源的另一手,是挖掘规划内可供经营的闲置土地,把所有土地的用途用足。此外,桐庐县利用报纸、网络等途径以及参加外地推介会的机会,大力对拟出让地块进行宣传,增强土地出让信息的透明度、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有竞买意向的企业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可行性和准备资金,由此也减少盲目投资的可能性,消除以后的闲置隐患。最后,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的履约管理,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大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和催缴力度。严格落实土地出让金按期缴纳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建设用地批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监管,促使建设项目如期开工和竣工。 

  在可经营性用地面积较少的情况下,桐庐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转变观念、积极作为,截至2009年10月底,桐庐县已供地91宗,土地面积达2576.365亩,让多家大型商贸项目、房地产企业得以落户桐庐。

  海宁:节流,每一平方米土地都利用起来

  一张A4纸大小的纸片,让海宁市国土资源局派上了大用场。这就是海宁市国土管理部门推广的“跟踪管理卡”。卡片上详细地记录着土地出让后的一切信息,用地单位,土地位置,到场记录的相关信息,合同约定的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和土地用途,以及实际使用情况,还有“存在问题及处理建议”一栏,国土管理所(分局)在这一栏记录土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这张卡片贯穿于海宁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始终。当土地出让后,基层国土管理所(分局)将相关信息详细录入;在建设过程中,基层国土工作人员实地勘察施工现场并录入信息;竣工后,再将竣工的信息录入;验收合格后,加盖国土所(分局)的公章并存档。任何一项工作出了差错,下面的工作都不能继续进行。方便国土管理人员察看所辖范围内项目的进展情况。 

  设置跟踪管理卡,只是海宁市加强批后监管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加强批后监管,他们的主要经验是把好五道关:一是加强监管力量,把好责任落实关;二是严格出让会审,把好土地出让关;三是严格合同管理,把好跟踪管理关;四是严格规范管理,把好违约处理关;五是强化集约利用,把好节地措施关。 

  正是由于严把了五道关,海宁市国土资源局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据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海宁市的供地率分别为96.75%、93.75%、71.11%、22.58%,供地率大幅提升,且市区经营性用地基本不存在闲置情况,工业用地闲置率明显下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今日快讯
   第03版:今日民生
   第04版:专刊
   第05版:今日关注
   第06版:今日卫生
   第07版:他山之石
   第08版:专刊
周边县市破解土地压力的“招”
新昌大佛寺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聘启事
今日新昌他山之石07周边县市破解土地压力的“招” 2011-03-14 2 2011年03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