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年多的收集、整理,近日,我县从各地收集到历代对联2000余副,并选取其中586副编纂成《新昌县对联集成》出版发行。这次收集,使得许多残存于断壁颓垣、荒草野地,掩埋于经史卷帙的对联作品得以重新面世,为了解山城的历史人文风貌、研究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价值取向提供了鲜活的范本和丰富的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城小县藏龙卧虎
早在2009年,我县就提出要广泛收集、编纂本土对联。随后,采集人员深入全县16个镇乡(街道),踏冰雪、闯严寒、冒酷暑,凡是有对联的地方,不管山高路远,都深入进行采集。同时,拜访年长的有识之士、宗族长者,探询昔日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翻阅了大量的新旧家谱,收集楹联二千余条。“当然,不能说已将我县民间的对联‘一网打尽’,肯定还存在遗珠之憾,但足以让人感受到她的凝重和厚实。”主编俞鹤春说。
这些对联集中反映了新昌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大致可分为情理、景观、行业、庆吊、居室、宗教等类型。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对联已经无法探寻创作者的姓名、背景,只能署上“佚名”两字。但其中不乏佳作,无论是写景、抒情、感怀、祭奠……简短的对联,令人回味无穷。“画壁炉烟净;昙花日影飘”,这是描写南岩寺滴水岩的对联,写尽了风光无限;儒岙镇南山村禹王庙内室柱联“神灵共天地同休;庙貌与山川并永”,意境开阔,作者却很难考证……
历代名人留下瑰宝
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对联已经跨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字与字的对称,笔锋间的转换自如,无不考验作者的才情。调侃生活、慨叹世事、伤今怀古……这些都是对联文化赋予人们的心境释放。
新昌历代文化名人,其实有不少都是写对联的高手,而许多与新昌有关的历史名人,也通过对联这一形式,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抹动人色彩。
“祖延明道,孙友晦庵,奕世文光凌北斗。兄劾蔡京,弟弹秦桧,塞天浩气镇中州。”明兵部尚书王阳明撰此联赞宋朝的石待旦一家四口贬恶扬善、伸张正义,此意境在联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果细细探究,也许每一副对联背后,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隋文帝之孙,杨白在隋亡后辗转落籍于新昌回山,后写下对联“风尘飞宛洛,抱器仓皇,涉胥涛,操谢屐,遂来半壁摩崖,听凉夜乌啼,故宫犹诉王孙怨;歌舞赛枌榆,吹豳络绎,培让水,涉廉泉,合以高阳署里,看碧天星聚,此屋常占太史书”,全联哀怨凄绝。原来杨白并不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而是一名逃亡的隋王子孙,到了回山,发展后代,成了回山杨氏世祖。
古为今用努力传承
“从这次收集的对联当中,我们窥见了山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俞鹤春感叹道,“很多对联,现代人是无法写出来的。就如同现代人写古体诗很难达到古人水平一样,写对联同样也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县共有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10余名,而大多楹联爱好者已年过六旬,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发自内心的爱好,亦有自己的建树。而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一代明显缺少对古典文化的那份热忱。这次我县全面普查对联并将结集成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抢救”,如果借此可以激发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将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