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完,字克修,号复庵,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出生于今镜岭镇岩泉村,永乐六年“举乡科”,十年“登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河南布政使等职,成化元年(1465年)去世。
随着调腔新剧《甄清官》进京汇报演出,并在全县巡回演出,被赐予“清官第一”之称的甄完为新昌百姓家喻户晓,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爱国爱民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然而,大部分人对甄完的认识都停留在《甄清官》所讲述的故事上,其他的都知之甚少。近日,彩烟杨氏宗谱收录的一封由甄完书写的恩师杨丽泽墓地赠书(由记者断句),把我们引到了一个不同的方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尊师的典范“甄布政”。
恩师丽泽杨夫子者,博览古今,淹通经史,得程朱之正宗,为石城理学名儒,而义不仕元。
本朝圣天子龙飞御极,先生年迈乃开义学于韩妃溪畔,乐得英才而教育之。完得肄业于其间,朝夕砥砺,谆谆训诲,期完为大器。今侥幸六年戊子举乡科,十年壬辰登进士。若非先生,焉有今日哉!奈何十三年乙未二月,先生殁。然大恩未报,惟有恸哭而已。今将岩泉村侧土名仓基风水山一处,送与先生为隹城。周围各百步,不肖无得樵牧,完朝夕瞻望,以为筑场居室之谊。厥后山灵钟秀俾,先生子孙昌炽,亦有如完之登科第者,庶几先生可瞑目于九原,完亦不负报德之思云尔。
永乐十三年仲冬大至日
沐恩门生甄完百拜书
甄完对恩师杨丽泽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另外,甄完还作《忆丽泽杨夫子》诗一首(收于杨氏宗谱艺文),盛赞先生高风亮节。
甄完第十六世孙甄旭明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甄氏家谱,在他根据家谱整理的“甄布政”资料里,也提到在甄完中进士后第三年,杨老先生亡,大恩未报,为表孝心,送先生风水山一处,作为隹城,并雇人在墓前至孝三年(从甄完的赠书来看,甄完应该是在先生墓前搭建看坟守孝用的房屋,并亲自在墓前守孝)。公元1456年,甄完力辞还乡,皇上准许其带官还乡。还乡后,甄完家生活一直清贫,有“十里两都堂,清廉布政家”之说。因为生活所迫,甄完又挑起书担去东阳办学训蒙。
甄完恩师杨丽泽的后代、双彩乡双湾村村民杨伯品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自小听到的有关甄完的故事。
甄完出生后的那些年,新昌连年遭灾,甄完一家终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清贫日子。因生活所迫,甄完年纪轻轻就到韩妃村一财主家里当牧童。
当时,杨丽泽老先生也在财主家的私塾教书。甄完每天将财主家的牛赶到韩妃溪畔放牧,听到离溪滩不远处的小屋里传来依依呀呀的声音感到好奇,就将牛栓在岸边,来到小屋旁看个究竟。看到屋内的孩子们在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四书五经”等,甄完虽然不知道他们念的是什么,却也好奇地跟着念。由于甄完天资聪慧,先生在教的内容,屋内的孩子还没有记住,甄完却已经记住了。先生发现了甄完这一“奇才”,觉得他是可以“成大器”的人。先生爱才,于是特意假装生病,跟财主说自己年老体弱,需要找个乖巧的孩子陪伴照顾。财主同意了,让先生自己挑选。于是,杨丽泽先生就将甄完要过来,白天跟自己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晚上也带在身边,“朝夕砥砺”。由于甄完勤奋好学,加之先生的精心教诲,终于在永乐十年甄完21岁时高中进士。而期间甄完的学费都由先生杨丽泽资助,就连进京赶考的资费等也由先生提供。
甄完家里虽然一贫如洗,可每到年终,他总要去拜访杨丽泽先生,虽然先生“不慕金如山”,但甄完总是想方设法带上一些礼物以表自己的一片心意,有时是父母为其准备的野味,有时则是他自己亲自上山采摘的野果……
在甄完高中进士后三年,杨丽泽先生去世。思及尚未报答先生的恩情,甄完伤心不已,恸哭失声。之后,甄完在村子旁边找了一处风水山送给杨丽泽先生,把先生的墓从莲花心移到岩泉,自己还在墓地旁建了间屋,铺上床给先生守墓三年。
“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竺岳兵在研读甄完赠书后表示,联系上下句,“以为筑场居室之谊”,谊有友谊、情谊,又谊同“义”,稳妥点说,甄完视老师如视父、以师生关系视如父子关系。
而杨伯品的叙述也佐证了这一理解:解放前,在清明时节,凡是甄姓后代到他们祖宗墓前来祭祀,都跟杨氏子孙一样待遇,可以领到麻糍。
杨伯品感慨地说:“甄完将自己中进士归功于先生,赠送墓地给先生,并将先生的坟墓从莲花心移到岩泉,都可以看出两人的情谊之深。这些也充分体现出甄完对先生的尊重,这种风格,值得我们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