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朝说的“科技”,就是去年开始实施的老橘园科技改造。
这里的橘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石柱湾村四队的集体橘园,总面积50亩。后来由于橘园效益下降,就疏于管理,继而导致产量、品质下降,效益更差,如此循环,直至近于荒芜。在2010年胡国朝承包橘园时,橘树枝条叉在一起,密不透风,产量只有四、五千斤。
去年,胡国朝在县农业局水果总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对橘园大动“手术”,将叉在一起的树枝剪去,在树与树之间、枝条与枝条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当时还心有疑虑的胡国朝给记者讲解起了这技术的奥妙:“你看,有空隙了,阳光就能照到橘子,橘子就不会落果。”
记者随手摘了一个橘子尝了尝,感觉一般。胡国朝在路的另一边采了一个说:“你再尝尝这个。”明显甜了很多。一路之隔,怎会“南橘北枳”?原来,这是科技改造的第二招——增施有机肥。老橘园因长期施用化肥,果品糖分含量下降,酸度提高,风味变差。科技人员就让胡国朝在橘园里施菜饼,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果品糖分。由于时间关系,胡国朝只在这条路一边的果园施了饼肥。
在橘园边缘,有几株树上的橘子黑不溜秋的,很刺眼。胡国朝说:“何海灿老师早告诉我这是柑橘锈壁虱危害所致,可以用什么药防治,但就是不让多用。”原来,果园改造之初,县水果总站高级农艺师何海灿就与胡国朝约定: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使用高效农药,并逐步减少用药次数,打造绿色果园。一旁的何海灿说:“要想发展果业,就一定要打造精品果园。产量、品质、安全、品牌,一个都不能少。”
初见科技的“威力”后,胡国朝发展精品果园的信心更足了。他今年引进了三个优良品种,准备逐步高接换种,还牵头成立了红盛水果专业合作社,准备打响自己的品牌。他说:“有农业科技做靠山,一定能做成精品。我这里还有近郊优势,可以发展休闲采摘游。我的目标是亩产值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