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人文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彼苍庙庙会
  汉族传统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社交制度演化而来的。曾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是真正活着的民俗,很多学者将其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庙会亦称“庙市”,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古流传下来的庙会。像我们新昌县,有名一点的就有真君殿庙会、彼苍庙庙会等。 

  相传,清朝太平天国军队未涉足儒岙,使儒岙一方太平。百姓就在当年农历十月廿六祭祀禹王菩萨保佑儒岙一隅未受战乱之苦,开了每年农历十月廿六日祭祀菩萨的先河,以后逐渐发展成庙会,流传至今,依然不衰。 

  十月廿六是儒岙人民的彼苍庙庙会,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的物资交流大会,同时也是儒岙人民的祭禹大典。 

  相传古代的禹王能呼风唤雨,治旱消灾,于是乡民们你出钱我出力,在彼苍桥头建起了庙宇,雕起神像,虔诚祈拜禹王保佑,为敬谢神灵,在十月廿六宰牲献祭,诵经游行。 

  庙会有儒一、儒二、溪下、胡塘、王家庄等五村主办,周围各村自愿参加。迎会那天,晨光初露,五村族长一起在禹王殿神象前的案桌列上贡品,焚香燃烛,跪拜后,菩萨出殿,坐入八抬大轿,群众抬着神像鸣锣开道迎会。除将七八丈高的大旗早早在庙前菩萨要经过的闲田里竖撑好外,所有参加庙会的会班次第有序,领头的是“肃静”、“回避”的头牌二牌,而后的是近百人的舞龙队伍,举着蜡(锡)铸的龙头、龙身、龙尾,边走边舞,接着是扮成乞丐、农夫、铁匠、货郎等三十六行的“三十郎”,且走且耍;高跷队一颤一悠,“吹鼓亭”吹吹唱唱,“回头拜”一步一拜……在禹王神像轿前的“校尉”班,分文“校尉”和武“校尉”,文“校尉”要穿红衣头戴小帽,手执铁链手铐,武“校尉”身穿“盔甲”戴上头盔,手持藤条,是禹王的仪仗队,左右守护神像。 

  参加庙会的会班多到数十班,真是丰富多彩。一类是属于禹王菩萨仪仗的如“校尉”班、土(铳)会等;一类是武术体育性的,有拳班舞狮、舞龙、高跷等;一类是舞蹈性,有抬阁、翻船、回头拜、马灯等;一类是说唱音乐性的,有十番、吹鼓亭、莲子行、三十六行等,还有杂技性的有抛丝弦、调目连、男吊等。迎会从彼苍庙出发,经溪下、儒一、儒二、胡塘、王家庄游行一周,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沿路村民捧香迎拜,各村设祭坛迎神、贡品齐列,各村族长带领村民敬拜神灵,会班在祭坛表演而过,直到神像放置在儒岙村口大祠堂中堂里,设上案桌列上贡品、燃香焚烛、拜祭后才告结束。 

  迎会之后是演神戏。为敬神灵,戏是青一色男子班“大三庆”、“小京班”等名牌剧团演出。剧目是金戈铁马的大戏,从廿四开演,三到五天,廿五、廿六两天是长夜戏,从下午演到翌日的早晨。戏演结束,禹王神像就抬回禹王殿进仓入座。 

  参加庙会的有几十里方圆的村村舍舍,也有相邻的天台、宁海、奉化、嵊州等县市。有拜佛坐夜的,有逛庙会玩耍的,有走亲访友的,有买日用物品的,万人云集,数百年来,延续不衰。 

  解放后,更新了庙会的形式与内容,发展成了物资交流大会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集会。 

  如今儒岙镇经济发达,民康物丰,使十月廿六这个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秋萍 撰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民生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人文
   第06版:金色田野
   第07版:法治之窗
   第08版:专刊
心空境寂 道德第一
戏剧家、柳亚子女婿陈麟瑞
彼苍庙庙会
【大庆桥】
今日新昌人文05彼苍庙庙会 2014-01-21 2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