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只能在山水秀美的地方出现,江南特别是剡东一带的秀美山水风光,是构成山水诗的现实条件。正如白道猷因“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沃洲自然风光而触动他的诗笔灵感而成就山水诗的滥觞之作一样,谢灵运与他同道更为这里的山水风光所沉醉,《宋书》谢灵运传记载:“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返”。“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谢灵运的幽居别业就在今天嵊州市三界镇附近,那时为始宁县,别业名为始宁山庄,其《山居赋》极写其状。他以此为根据地,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后来出为永嘉太守,曾从始宁南山伐木开道,越天姥山直通永嘉,从者数百,临海太守骇为山贼。从此打开台剡通道。其《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云:“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倘遇浮丘公,长绝子微音。”使天姥山名闻天下。如今有文学史专家根据此诗所写路线,认为此次出游,是从钱塘江过海路而去永嘉,而不是从陆路过天姥山去永嘉的,但即使如此,也仍然不能否定,此前,谢灵运已经不止一次到过天姥山,否则,他不会这么清楚地知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行程的。地处剡东的新昌是他肆意遨游的大本营之一,那是没有疑问的。如果说,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那么,是剡东的灵山秀水触发了他的灵感。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政治的失意促使他到山水中寻找慰藉,促使他将目光转向大自然,将有情之山水看成无情官场之对立面。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后来成为李白的异代知音。李白之向往剡中,也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山水、时代、人物造就了山水诗必得诞生于此,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山水美景,对于北方来的世家大族特别具有吸引力,王羲之是东晋第二代士人中的领袖人物,他“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与羲之同好”,“王羲之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采药石不远千里。”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当时的剡东即今天的新昌,不仅迎来了山水诗的勃兴,也迎来了佛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的高潮。 (唐樟荣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