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正值端午节,记者走进梅渚镇梅渚村文化礼堂时,从二楼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64岁的黄玉英正和一群大妈笑盈盈地制作着香袋,一块块五颜六色的花布在她们的手里幻化成各种形态的精美香袋,着实好看。在隔壁的创设区里,剪纸手艺人黄流芳正在教几个孩子如何剪纸,只见一张张红纸在她的手里变成了一幅幅精细的剪纸作品,令人惊叹。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梅渚村文化礼堂里相互“碰撞”,酝酿出一股历久弥新的韵味,让村民在文化的海洋里尽情徜徉。
梅渚镇梅渚村文化礼堂的前身是梅渚村大会堂,始建于1978年,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几十年过去了,礼堂里基本保留了那个时代的模样,处处透露出一股古朴怀旧的气息,整齐排列着的1192套老座椅让人的脑海中不禁呈现出一幅幅老旧默片。2012年,梅渚村文化礼堂进行了翻新重建,让文化礼堂的作用得到了更好施展。
“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来这里跳佳木斯、打太极,平时也会来活动室学学剪纸,生活有趣多了!”黄玉英笑着告诉记者。据村干部介绍,梅渚村有许多民间传统文化,村民们自己组建了舞狮、腰鼓、太极、舞蹈等多支文艺表演队,让喜爱文艺的村民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老一辈的文化继续得到发扬。端午节当天,正好村里的舞蹈队在文化礼堂里彩排,队员们穿着颇具民族风情的演出服,伴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记者注意到,舞台前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脸上时不时地露出微笑。记者询问后得知,老奶奶名叫张六妃,今年已经86岁高龄,家住在附近,时常来这里看表演。记者问她觉得村里的文化礼堂如何,张奶奶颤巍巍地举起手竖了个大拇指。
除了传承文化,梅渚村文化礼堂也是孩子们的乐园。剪纸工作室负责人黄流芳告诉记者,每到周末都会为小朋友们免费开课,常有来自南明小学、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过来学习。“剪纸是我们梅渚村的一项传统工艺,我希望可以一直传承下去。”黄流芳的女儿今年10岁了,她从6岁开始便学习剪纸,如今手艺已十分娴熟。文化礼堂的三楼还有一间图书室和一间阅览室,每到寒暑假,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泡在这里读书。
“身有所栖”而后“心有所寄”,梅渚村文化礼堂充分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也让这百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