鐎斗,又名“刁斗”,一般为圆口深腹,形如小盆,一侧设有长柄,柄首扬起,常铸成龙、虎、麒麟的兽头状。另一侧有斜向上翘的流,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底部有三足,也常被塑造成兽足的形状。有的鐎斗两旁还附有方便提携的耳,或设有穿孔,方便系绳悬挂或随身携带。不同时期的鐎斗在外形及纹饰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异。汉魏时期的鐎斗很多都有明显的缘口,而唐代的鐎斗是没有边沿的,可见不同时期的人们有不同审美及创造力。
鐎斗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盛行于两汉及魏晋时期,至唐宋逐渐消失。每只可容一斗,除了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亦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子夜军营里巡逻,兵卒还可敲击(金属鐎斗)发出声响,相互警示。马衡 《中国金石学概要》第三章五:“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枪又鐎斗之别名,枪即铛也。用之于军中者,则谓之刁斗。”《三国演义》中记叙了鐎斗在古时军旅中被用于煮饭、传警的用途:“马上有带着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由于鐎斗的造型特殊,使用方便,其后被演化出了更为多元的使用功能。如加热羹汤、粥之类的流食,可直接把带足的鐎斗放到火盆里。若需温酒、温茶而饮,也可在鐎斗下面烧火加热,或搁置到热水中,是军民广为使用的温食炊具。宋代随着瓷器工艺的成熟,鐎斗也彻底地退出了社会生活领域。及至北宋末期,鐎斗已成为收藏品,是金石学家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参照物。
该东汉瓷鐎斗出土于新昌本地,且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汉代新昌的风俗民情、日常生活有重要的价值。
(钟靓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