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斗,又名爹斗,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晋代,是宴席间桌上盛装鱼刺、肉骨等食物渣滓的用具。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元人记载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该器一般为喇叭口,宽沿,深腹,形如尊。瓷质渣斗较常见,比如青瓷渣斗。宋代许多窑场都烧制渣斗,北宋越窑、耀州窑、南宋官窑等出品都很有名。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数量较多,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其中以郎窑红等最为名贵。明清两代渣斗也被放置于床边和几案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有银器或漆器,可与名窑瓷器媲美。
渣斗的造型比盘、碗等一般日常用具稍复杂,制作成本相对较高,无疑不是平民百姓普遍能够享用的。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在唐代,中上层社会就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渣斗了,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该龙泉窑渣斗出土于新昌本地,以此推想:在宋代,新昌地区的中上层阶级就过着精致的生活。该龙泉窑青瓷渣斗器形典雅大方,釉色莹润纯正,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钟靓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