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郑村位于大市聚镇西面,以江拔线为主干道,由东坞、郑家等7个自然村组成。2015年4月,位于东郑村的草农生态园盛大开放,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吸引游客10万余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16年,东郑村被列为“旅游特色村庄”发展对象之一,各类建设如火如荼开展。2017年,东郑村以党建红心引领,“四心”为伴,大力推进“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党建聚人心
东郑村自然村多且底子薄、基础弱,要从落后薄弱村转型为全镇乃至全县的明星村、示范村,不仅要克服资源上的种种不足,更重要的是要弥补思想上的差距。
党政领导亲自抓。为了指导帮助东郑村凝聚力量,实现快速蜕变,镇主要领导亲自上阵,镇党委书记坚持一周下村指导两次,镇长坚持两天下村一次,片长和联系村干部几乎每天下村落实工作。
党员干部努力干。通过“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红色大讲堂等形式,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鼓励他们积极认领责任岗,发挥自身所长投身村中建设。
创新方式积极干。以提升环境卫生为切入点,东郑村切实落实党员联系包户责任制,帮助解决困难和开展卫生整治等工作。东郑村党支部通过村党员干部微信群,实时跟进对党员户的“三治一提升”抽查结果,让各位党员干部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富裕留人心
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东郑村的优势所在,东郑村绞尽脑汁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3.6万元,辐射带动村民就业180人。
打造特色民宿。积极发展滨湖度假产业,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围绕“左岸花香”主题,在有条件的民宿庭院中试点栽培荷花、月季、夹竹桃等观赏性花卉,形成“样板庭院”后逐步向全村民宿推广。同时,结合“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将庭院进行个性化改造。目前,全村已建设民宿5家,发展床位60张。
推广特色小吃。老式爆米花、黄芪豆腐、自制蛋卷等农村特色小吃承载着东郑村的文化风俗和手工技艺,也蕴含着不小的商机。东郑村有不少来自云南、贵州等民族特色浓厚地区的外来媳妇,她们引进地方特色小吃,为村中发展带来了新的特色文化。
推进招商引资。2013年,通过镇、村两委的努力,吸引了一位自主创业的80后青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一座占地100多亩的薰衣草庄园,成功拓宽了致富之路。2017年8月,东郑村建成小吃一条街,开设12间店面,用于招商引资出租给商户。
美丽沁人心
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个性发展,努力打造“人在园中,园在村中,村在景中”的3A级旅游景区村。
做优规划。2016年,东郑村“左岸花香”规划出台,该规划既能体现村庄特色,又能为游客提供舒适新颖的游览体验。同时,还邀请专业园林设计团队,为全村量身打造一套别具风格的“新衣裳”。
提升环境。以“三治一提升”工作为契机,通过开展一系列整治活动,让沉寂十几年的臭水塘旧貌换新颜,乱七八糟的柴堆变成了整洁美观的的柴垛,绊脚狭窄的走廊变得通畅平坦,乱堆乱放的晒场变成了平铺石子的停车场。
打造细节。坚持细微处见真章。从一尘不染的村间小道到花开遍地的庄园缓坡,从隐于地下的排水管道到每日清扫的古树公园,每一处都精心布置。
和谐安人心
建章立制促规范。通过严格落实各类制度,严格落实村两委干部值班制度和分工制度,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等工作一一分解落实到各两委干部的肩上,确保工作内容有人可询,工作责任有人可究,工作任务有人可找。
干部下沉化民忧。每一位镇村干部都把心牢牢系在村里,主动为村民们排忧解难。现在,当村民们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村干部、镇干部寻求解决方法。
搭建平台解民烦。今年,东郑村成立了“老娘舅”矛盾纠纷调解室,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信息收集等工作。目前,“老娘舅”调解室已成功调解了矛盾纠纷2起,有效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文明暖人心
志愿服务凝力量。东郑村建立了一支红色娘子军队——村嫂志愿队伍,在“三治一提升”开展期间,村嫂志愿队的38名妇女同志每天清晨5点出门,傍晚6点收工回家。这些志愿服务者的热情,照亮了文明,温暖了人心。
农村节会浓氛围。每一届镇里的文化节东郑村都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在近年来的大市聚镇农民文化节上,东郑村表演的《大秧歌》《舞动中国》等节目精彩纷呈,获得了全场观众的好评。
文化团队添活力。东郑村不仅有腰鼓队、舞蹈队,还有唱歌能手、体育强手、茶艺爱好者组成的文体队伍,在各项活动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这些文化队伍经常参与县内各个社区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城里居民带去特色农村节目。
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通过“多管齐下、步步打造”的工作方式,东郑村正在逐步形成“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花团锦簇拥客入怀,吃住赏玩流连忘返”之势。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四心”的陪伴之下,一颗“红心”将更加闪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天姥湖畔的新星将更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