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人文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姥岑望天台山
  【唐】 灵  澈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全诗仅二十个字,紧扣题中之望,真实写出从天姥岑望天台山景色。前两句以众峰作陪衬,突出高耸寒空的华顶,有了群山的环拱,华顶气势隐然显现,后用“有时”带起,把静止的华顶写得气韵流动,好像神龙在层云中露出一鳞半爪,引起读者无限遐想。诗人用文字描绘出一幅云峰图,惜墨如金,却力透纸背。更有甚者,“华顶当寒空”的形象,隐然写出诗人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好诗不可多得,一首足以传世,明代杨升庵以“真绝唱也”评之,表示由衷赞叹,也非偶然。

  灵澈上人,赞宁《宋高僧传》卷一五有《唐会稽云门灵澈传》,刘禹锡亦有《澈上人文集纪》,云:上人生于会稽,本汤氏子。聪察嗜学,不肯为凡夫。因辞父兄出家,号灵澈,字源澄。灵澈又称灵彻,但以名与字之间含意相关考之,应以作灵澈为是,但唐人多通用之。唐世亦习称之彻公。又元和中常州又有清彻上人者,亦称彻公,为另一人。称其自童子辞父兄入净,戒行果洁,虽受经纶,一心好篇章,授诗法于严维,遂籍籍有声。而严维自至德至大历后期(约757—777)常在越州,灵澈从之学诗,当是大历初或此前之事。大历中,其已以诗闻名。另一诗僧皎然《答权从事德舆诗》有云: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环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可见对他评价之高。及严维卒,乃抵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严维之卒于京师,当在大历十二年后,灵澈为另觅诗友,离会稽而赴吴兴。时皎然居杼山,灵澈居何山。因以书荐于包侍郎佶。佶得之大喜,又以书致于李侍郎纾,而此二人为当时以文章风韵主盟于世者,上人之名由二公而飚,如云得风,柯叶张王。以此灵澈至京师。后至庐山,经洪州归越,权德舆有《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据考,序文写于贞元二年至五年间(786—789),以此知灵澈贞元初即已重返会稽。唐才子传,其在京师时,因名振辇下,淄流疾之(妒忌他),遂造飞语激动(挑拨离间)中贵,因诬奏得罪,徙汀州。也是他人生中一大挫折。但他晚年东归越中,还是受到吴楚间诸侯的欢迎。其在沃洲时,有记载称:性巧逸,居沃洲寺,尝取桐叶剪刻制器为莲花漏,置盆水之上,穿细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等于发明计时器。虽然据国史补称,此法得之于庐山,为晋僧惠远所创制。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宣州开元寺,年七十有一。门人迁归,建塔于山阴天柱峰下。其生年当在天宝八载(749),有集十卷,但至全唐诗卷810编灵澈诗仅为一卷,共16首,又残句若干。

  (唐樟荣 撰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民生
   第04版:专刊
   第05版:关注
   第06版:法治之窗
   第07版:人文
   第08版:专刊
村墟稽古:南洲村
天姥岑望天台山
“一县一机”运动
今日新昌人文07天姥岑望天台山 2017-11-02 2 2017年11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