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沃洲论坛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儒岙镇诗路小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求雪军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当前,特色小镇作为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儒岙发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块状经济等独特优势,依托天姥山、唐诗文化、古驿道等,打造具有产业特色、文化韵味、生态魅力的旅游小镇,构画“诗画天姥,幸福儒岙”的美丽诗篇。

  一、诗路小镇建设的现实优势

  儒岙地处天姥山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水景观秀丽、地域文化深厚,境内有文化名山天姥山、浙东唐诗之路等,儒岙镇是全国重点镇,是浙江首批省级中心镇,也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名镇。近年来,儒岙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强镇、环境优镇、民主治镇”战略,借助好山好水好文化和唐诗之路文化品牌,积极打造具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发展型小城市,为建设“诗路小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变。10多年前,凭着104国道和上三高速的贯通,成就了多年来儒岙工业区域经济独树一帜的发展地位。随着大交通大平台的出现,儒岙在工业发展方面着力转型升级,实现做大到做强的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迎着全域旅游之东风,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优势,天姥山、唐诗之路、霞客古道等文化资源成为诗路小镇追求内涵,农家乐、民宿居、乡村游等美丽经济,成为儒岙拉长短板,实现全面提升新的引擎。

  2.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儒岙镇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坐拥历史文化名山天姥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万马渡、彼苍庙等20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留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传世佳作;涌现出潘念之、金东寒、吴小莉等一批名人。现今儒岙镇挖掘以天姥山为中心的游览、观赏及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诸方面价值,融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为一体,深耕佛教文化、唐诗文化、茶道文化、古村文化、非遗文化和工业旅游等,形成多元的文化内核。

  3.块状产业特色向集群转变。儒岙镇是欣欣向荣的工业重镇,在90年代就实现了儒岙胶囊国内三分天下的创举,赢得了中国胶囊之乡的美誉。迎着机器换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儒岙镇在科学引导胶囊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培育引导发展机械制造和高端医药产业,现今已形成医药胶囊、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器、建筑劳务四大产业为主的具有城镇特征、符合发展方向的产业结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创新驱动更加强劲,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目前有规上企业25家,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

  4.基层群防群治向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变。儒岙镇注重机制创新,从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用土宪法规范村级事务,诞生了全国首部“村民自治特别法”——石磁村“乡村典章”,探索实施了治安消防“一键联”机制和乡贤治理等,有效地实现了农村的基层群防群治。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在农村积极推行常年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一村一律师,引导村民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在全镇积极探索形成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整合综治、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功能,建立全科网格,培养全科干部,实现扁平化、信息化、集成化现代基层治理新模式,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二、打破产业瓶颈重塑发展方向和路径

  儒岙镇具有许多现实优势,但反之也存在不少劣势。发展空间局促、要素资源短缺等客观因素,加之原先的胶囊产业受挫,一定程度制约了儒岙新一轮发展,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儒岙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

  1.文旅结合,统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立足本地的文化资源禀赋,以天姥山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制高点,进一步深入思考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旨在打造具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发展型小镇。一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投资近千万元完成集镇发展规划、各村村庄规划,优化布局布点,委托浙江大学等专业团队,编制《儒岙镇集镇发展战略规划》《儒岙镇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充分挖掘儒岙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建设大型的诗路公园、唐诗广场、天姥山地标性建筑等,凸显诗的元素、唐的风格,全力打造诗路小镇和一批魅力村庄。二是旅居养老,突出宜居。规划建设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三大发展板块,以一座天姥山、两条古驿道为中轴,“1+1”、“2+X”为主要内容,辐射打造国内首个线性遗产体验镇。如以南山村、横板桥村为建设主体,高标准完成横板桥美丽乡村建设、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南山改造、“天姥山摄影基地”建设等项目,致力形成以天姥山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新格局。三是提高层次,突出亮点。着力建设一批高端文化空间,突出唐诗文化、平安建设、党建五星达标3A争创等工作亮点,全力开展农村三治一提升和省级卫生镇、市级文明镇、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在集镇创新推出儒岙客厅、儒岙论坛,形成点上示范、线上成品、面上成景的创建局面,实现整体区域环境提升。

  2.协调推进,完善配套,加快实体建设。深耕资源禀赋,旨在建造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功能更全的功能区。一是打造诗意文化景观。充分挖掘地域人文元素和软性价值,打造与“诗路小镇”相适应的文化景观。在集镇改造提升时,突出唐代风格,诗路小镇的诗意和唐诗之路的文化特色日渐彰显。在上里、庄山、东家坑等唐诗之路沿线村,突出唐诗之路、霞客古道等历史文化,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基础配套、绿化亮化美化,延续和塑造村庄节点景观,变盆景为风景。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诗路小镇主题,坚持项目建设引领,连续多年实施“十大中心镇建设项目”和“十大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中心幼儿园、派出所、民防应急文化综合体等一大批集镇配套项目;成功实施了自来水管网更新、污水收集管网、河道改造、街景整治等一大批实事工程;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改造等新农村项目,基础配套不断完善。三是着力路网提级改造。大力推进乡镇美丽公路建设,成功创建美丽公路示范乡镇,开展农村公路网、农村公路提级改造,积极配套乡村旅游通景公路,计划实施太下线拓改项目,打通儒岙连接高速公路、铁路的快速通道,优化儒岙的区位优势。

  3.注重特色、树立品牌,创新建设路径。推进文化与项目设计、乡村建设、品牌塑造等交相辉映,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一是“诗”与“路”相融合,擦亮品牌。利用唐诗之路品牌,组织绍兴诗人重走唐诗之路,横板桥村童音诵古韵、“寻梦诗路小镇·拾遗天姥古韵”摄影比赛、大学校花校草“寻访唐诗之路”等,以唐诗为引,古道为线,内外兼修,凸显个性,强化“诗”的影响力。以修复天姥古驿道、徐霞客游道为主,做实古道项目,挖掘整合龙潭坑、彼苍庙、万马渡等人文遗迹资源,保护和恢复纺棉、染布等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路”的吸引力。统一设计形象logo,制作诗路小镇标牌标识、宣传口号、宣传画册,以显性化元素加强“诗路”品牌塑造。二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增强魅力。今年以“三镇联创”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街道提升、市场改善、河道整治、小区洁化、公路美化、园区提档等6项工作。同时围绕“诗路小镇”创建构想,建设一条唐诗路、一座平安广场、一条平安街、一座儒岙客厅、一条五星大道、一条党建示范带,打造集政务、服务、商务于一体,人脉、文脉、商脉相融的集镇综合圈,凸显儒岙个性特色。农村层面,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建设天姥古村南山、诗路古驿横板桥等一批特色旅游村庄,建成净谷民宿、悠见南山、“天姥山居·尚诗堂”等特色精品民宿,挂牌成立中国天姥山摄影影视基地,举办儒岙镇首届森林休闲节、山地越野大赛等。三是党建与文明创建相契合,加快发展。党建强,基础强,党建引领全域提升。以农村党建五星达标3A争创为总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带动农村治水拆违剿劣、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乡风文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等美丽星、富裕星、文明星和和谐星创建工作,实现农村变美、农民变富。在全镇党建工作中突出“红色引擎”作用,打造“蒲公英”党建品牌,做好聚和散两篇文章,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永远跟党走,不断夯实“诗路小镇”建设坚实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党建工作重点抓好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村主职干部积分制绩效考核履职、村级组织权力运行规则三张清单,开展党员先锋、创业带富、便民关爱三项行动,致力构建党内活动、考核奖惩、评议监督三大机制,强化农村党建责任及引领发展作用,并把“蒲公英”党建工作与文明、平安、卫生创建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千名志愿者街头文明劝导”、“平安1+1”爱传递项目等,形成创建力量一盘棋、一股绳,以实际行动助力“诗路小镇”建设。

  三、打造诗路小镇的创新成效

  1.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小镇的繁荣,必须有文化产业去支撑。一方面,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建筑遗迹,是诗路小镇的特色和灵魂,传承和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这种延续成为打造诗路小镇的先决条件,儒岙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另一方面,诗路小镇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文化精髓,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如在进行规划时结合乡民日常生活进行的一些涉及和安排,组织开展推磨、打年糕等,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组织参与赶集、庙会等活动,让游客认识乡村贸易的民俗形态;组织体验剪纸、编五彩绳等,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不仅让游客参与到本土乡民的生活形态中去,乐在其中,也让乡民作为直接的文化传承和展示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存在感、幸福感。

  2.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等优势,发展具备特色资源、区位优势、文旅结合的诗路小镇,是打破儒岙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动人的风景,迷人的花香,百年沧桑的故事,活色生香的艺术氛围,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将推进村庄观光旅游向村庄休闲度假转型升级。同时,通过诗路小镇建设,为乡村引入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将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各类生产资源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繁荣一方经济,提升小镇竞争力。

  3.有利于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建设诗路小镇,将镇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不仅能改善小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改善乡村面貌和村民生活条件,而且能培养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产业和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增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刺激当地居民不断认识新事物,接收新信息,从而促进思想意识的转变,改变落后的行为方式,真正内外兼修实现乡村振兴。

  四、未来发展的思路及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迈入新阶段。而当前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更不是供给产品过剩,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目前的市场所呈现的状态是,优质产品供不应求,劣质项目门可罗雀,这种供需矛盾反应出来的是供给侧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消费要求。建设诗路小镇,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提升。面对建设、管理、提升过程中众多问题,我们重点要加大三方面思考。

  1.文旅产品多元化。无特色不小镇。必须立足悠久渊深的人文历史文化,突破现有的生态休闲游模式,以历史文化为底板,大力开发以天姥山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同时将“天姥山文化”融入到小镇建设,形成一系列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如以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三大板块为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游客需求,分层次打造一批停留时间长、丰富多彩的文旅产品。以各特色村为例,上里的划船嬉戏、果蔬采摘让亲子游妙趣横生,横板桥的唐诗文化园、三个驿站文化等让游客们领悟半部盛唐诗,后期应该更加多样化,增加摄影基地、亲子乐园、国学馆、农耕文化展列馆等一系列特色产品。

  2.接待服务品质化。无品质不生活。提升小镇品牌形象靠的是产品和服务,旅游旺季的到来往往会造成旅游人数井喷式发展态势,特别是自助游和组团式旅游大幅增长,对区域接待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这主要表现在域内旅游景区、星级宾馆以及交通管理服务质量问题。由此,如何预防和消除旅游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对此,我认为,应当实现游客的吃喝玩乐住一条龙服务,通过深入开展素质培训、技能培训,提升接待人员服务能力、质量意识和村庄村民素质,为游客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通过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如联合交管部门加大域内运营秩序的规范整治力度,规范运营行为,着力塑造最佳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通过高标准完善游客中心、集散中心、民宿居、餐饮等配套建设,切实提高区域接待服务水平,同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进一步延伸特色化、个性化服务项目,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努力在地方特色餐饮、接待设施、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特色项目、诚信经营上提升层次,这样游客才能津津乐道、流连忘返。

  3.融资渠道拓宽化。无资本不未来。要加大招商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实现基础设施政府“搭台”,特色项目市场“点睛”,用社会的资金、人才、管理共同打造“诗路小镇”,让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如在投资开发的模式上,可以更多的考虑平台式和一站式的模式,即联合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公司、乡村旅游规划公司、项目设计公司、区域运营管理公司、投资基金或投资集团,进行整体系统的运作规划和投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其中的盈利模式和资本回报模式,这样更有可能成功。同时,采取多种方式的融资形式,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例,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上的优惠性融资。尤其是贫困地区更要积极协调,争取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扶贫开发贷款扶持范畴。

  (作者系儒岙镇党委书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民生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沃洲论坛
   第06版:法治之窗
   第07版:财税之窗
   第08版:羽林街道
儒岙镇诗路小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今日新昌沃洲论坛05儒岙镇诗路小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7-12-21 2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