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村,原名五峰坑,因村后有五座山峰和一条山坑而得名。今有上五峰村、下五峰村。五峰有村,始于唐末。首居者为俞稠(829—905)、俞珣(853—933)父子,原籍山东青州益都县(1986年已为青州市)金岭下梅径村青社里。俞稠,唐懿宗时进士,官睦州(今建德市)剌史。长子俞珣,唐僖宗时进士,官剡县令。时值黄巢之乱,任满后即迎父隐居剡东五峰,卒葬于五峰坑天灯盏,嗣后繁衍成新昌一大氏族。五峰遂为新昌俞氏发祥地,建村已1100余年。明成化《新昌县志》说:“五峰村,去县东二十许里。俞氏始居之地,其祖墓多卜于此,今有惠迪翁裕庵在焉。”“下五峰村,在县东十五里。俞氏始居之地。今有庵在焉。”俞氏五峰世祖俞稠(829—805)与妻、子询等合葬墓,在羽林街道天灯盏自然村后约20米处。
五峰俞氏,人才济济,代有闻人。《两浙名贤录》立传的有俞长孺、俞浙、俞钦、俞振才和俞振英兄弟、俞集、俞用古和俞僧妻王氏。 俞长孺,字观光。历诸暨州学正,治经敦行,刻励好修,晚年所造益深,教门人务以反身自约。所著有《心学渊源》及诗文共数十卷。
俞浙,字季渊。登进士,历监察御史,三疏时事,皆忤旨不报。改大理少卿,不就,乃浩然归,闭门著述,有《六经审问》《离骚审问》及《韩文举隅》诸集。与石墪、黄度先后发明理学,尤崇尚朱熹《传注》,所得良多。晚年深察而拓充之,以求合《中庸》之旨,自号致曲老人。
俞钦,字振恭。景泰初,第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郎中。癸未春闱灾,左迁松江府同知。持已廉慎,而政尚慈祥,民甚德之。及召还,行李萧然,改兵部郎中。会川贵山都长偕九姓土獠作乱,上命本兵督师往伐,而以钦佐之。既至,主帅以下咸谓:宜招抚为苟延计。钦独持不可,主帅从之。遂进兵,连拔二十余寨,斩获六千余人。捷闻,迁太常少卿,进礼部侍郎,供职惟谨。胡寇大同以才略,改兵部左侍郎。与二三大僚殚心擘画,边境以宁,寻病卒。上念其劳,赐祭葬,录其子。钦居官三十年,历事三朝,始终一节。虽所施未竟,而迹其所以自效者,亦不愧一代之名臣。
俞振才,字仲才;俞振英,字仲英。成化中,兄弟相继登进士。振才初授行人,拜监察御史。凡朝政缺失,必抗章论列,不避权要。两按川贵,风裁愈励。学士宋景廉洪武时谪死夔州,藁葬浅土。
俞集,字汝成。正德中进士,知长洲,首除羡银千余两。节爱多惠政,召拜监察御史,屡抗疏弹击权幸,朝廷肃然。已而,出按河南,平盗寇,恤饥民,诸所讲画,皆有称于时。卒之日,家无私藏,其风节可表于乡国。所著有《西行赘录》《随笔录》《中州巡稿》《奏议杂稿》《旗风诗集》。 俞用古,以神医名。有病人方危笃呻吟,延用古诊治;一人无病,欲验用古术,亦避入账内作病状。用古俱诊之,曰:“呻吟者可治,初病者膀胱气绝必死。”主人大笑之。已而,其人果以忍便急淫泄卒,而病笃者竟愈。
俞僧妻王氏。僧鲜兄弟,而伯六子横甚,欲七分其田宅。僧父持之坚,遂不通往来。王归俞,始合卺,疑之。舅姑语之故。王曰:“兄弟重乎?田宅重乎?”乃往伯翁所行茶,告愿均分如命。伯翁大喜,置酒欢会,复为兄弟如初。王勤俭治生十余年,伯产悉归王。
五峰俞氏迁播两浙,德清俞樾、俞平伯及山阴俞氏其祖籍皆出自新昌。
在上五峰、下五峰,各有明王庙一座,敬奉赈济新嵊灾民的安徽歙县粮商汪世德。
(唐佳文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