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狄,原名梁柏炎。1922年12月出生于新昌县澄潭镇。父亲梁友福,以经营南北杂货、油盐酱醋小本生意为业。母亲袁宝芬,双目失明,生育了五个儿女,梁狄排行居四。1931年,梁狄入本镇私塾。一年后,因家境困难,到嵊县万春南货栈当学徒。老板为人苛刻,任意打骂学徒。梁狄生性倔强,不堪忍受虐待,对店友说:“老板一天到晚叼着水烟,要我们为他做死做活。同样是人,他为什么这样爽快?”乃愤然离店回家。后家境渐有好转,复入本镇小学读书。
1939年,梁狄考入清波中学(时迁校嵊县开元村)。他喜欢唱歌,爱好打球,且生性幽默,将自己的名字写成“220”(“两百廿”,新昌方言谐音梁柏炎),深得音乐教师俞元亮的喜爱。
这年农忙假间,梁狄联络青年,在关帝庙前用稻桶搭了戏台,邀请露营澄潭的绍兴中学学生演出宣传抗日的文明戏。国民党副镇长俞某带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大模大样地走上戏合,瞪着眼睛说:“乳臭未干的小孩就想出风头,谁叫你们演这不三不四的戏?把道具箱子封了!”说着就要动手。梁狄挺身而出,大声说:“我们宣传抗日有什么错?谁有本领来封箱?”台下群众也都站了起来,怒声四起。面对愤怒的群众,俞某只好带着两个士兵灰溜溜地走了。
1941年,共产党员俞元亮、钱章平在学生中举办齿轮读书会,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籍,讨论国家大事,学唱抗日歌曲,梁狄是读书会的积极分子。他团结同学,被选为学生会主席。这年寒假,他邀请几个同学到澄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澄潭青年服务社,白天教唱抗日歌曲,晚上座谈抗日道理,有20多个本地青年参加。还绘了2幅漫画:一幅《工农一起来抗日》,画的是工农兵手持钢枪直刺日本鬼子;另一幅《成都沉没记》,画的是如再不抗日,成都将要沉没。一天深夜,他约几个同学把“打倒国家蛀虫”“如不抗日就是甘做亡国奴”的标语贴在一户地主的家门口。
1942年初,梁狄中学毕业后到嵊县开元中心小学任体育教师,兼任算术课。他的同学、共产党员肖璜也在开元中心小学任教,两人同住一个房间。不久,日寇流窜嵊西长乐镇。梁狄、肖璜等随同俞元亮和清波中学的一些同学转移嵊县南山、下安一带,随带《简明哲学辞典》《夏伯阳》《铁流》以及《论持久战》《论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进步书籍,藏在村外一个隐蔽的山洞里,梁狄是积极的读者之一。
这年6月6日,为开辟会稽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牵制日军,“南进支队”(对外沿用淞沪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也称“达谊”部队)由余姚挺进会稽地区。6月中旬,抵达嵊西,党组织派梁狄等到石磺、崇仁迎候,但部队已向诸暨开进。沿途只听到老百姓纷纷赞扬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真有点像《西行漫记》中的红军队伍。梁狄感受很深,回到开元,将所见所闻在群众中广为宣传。
1942年8月,中共嵊西县工委通过联乡总队上层人土,以联乡总队名义在开元小学举办青年暑期短训班,梁狄和肖璜等人都参加了训练班。并经肖璜介绍,梁狄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人民抗日自卫军游击小组。
不久,党组织动员进步青年参加党领导的部队。梁狄和肖璜等七八名清波中学同学,在俞元亮的带领下,步行两天到诸暨枫桥,参加“南进支队”。梁狄被编在支队战地服务团,做宣传工作。从这时起,他改名为梁狄。在指导员俞元亮的带领下,他一面接受军事训练,一面积极开展宣传。不久,梁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11月,“南进支队”撤回四明山地区,梁狄也随队到四明山,分配在慈(溪)(余)姚地区做民运工作。曾奉命回家动员正在当医生的同乡和同学沈文台(沈静江)去四明山参加革命。他对家人说:“天上乌云即将消失,光明就在眼前,红太阳将普照大地。”表明他对革命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
1943年2月,梁狄担任慈溪县江中乡(现属余姚县)指导员。这年11月,梁狄率领战士外出执行任务,在渡姚江时,突遇日军巡逻艇,不幸被捕。不久即被杀害,时年仅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