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沃洲论坛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论新时期县域文明实践中精神富有和志愿服务的辩证关系

  李黎明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问题,明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通过市场“无形之手”的初次分配、政府“有形之手”的再分配基础上,将通过慈善捐赠、互助共济、志愿服务等“社会之手”的第三次分配,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而采取的一项具有伟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志愿服务作为我国进行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手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强调奉献付出,充分彰显了第三次分配的劳动价值和道德意蕴,是推动实现精神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精神富有和志愿服务的内在契合和辩证关系,为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和促进精神领域富有提供县域探索实践。

  一、志愿服务和精神富有的内在契合

  1.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是推动第三次分配进入社会分配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从概念上看,志愿服务的主体是社会成员,也可以是社会成员自发组织形成的社会组织;主要形态是为扶贫济困、排忧解难、应急救助而采取的一种劳动形态;主要特性有自主性即自发组织、无偿奉献,道德性即通过对道德领域的追求而达到的精神层次的满足。

  2.精神富有的内涵解读。

  精神富有指的是个人对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谐优雅的文化理念、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高度认同,并指导自身以及影响周边群体自觉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物拥有自己的心灵、发挥自己的心智,真正契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生活状态。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是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呈现出受益人群普遍性、时间次序非同步性以及精神生活影响持续性三个特点。

  3.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一方面,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而建立在自愿基础上、以共享为基本伦理原则的志愿服务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精神富有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而志愿服务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在现实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 志愿服务和精神富有的辩证关系

  1.志愿服务是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途径。

  志愿服务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塑造一个人的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个体在劳动实践中逐渐确立以真善美为引领的人生目标,构建起以公共价值和高尚精神为引导的公民意识,以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为导向的精神富有。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基于自愿、无偿、公益的社会伦理行为,深刻地体现了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本质,只有通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体现社会价值才能达到自我完善,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增强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精神富有。

  2.精神富有是发展志愿服务的必要前提。

  从内涵解读来看,精神富裕应该包含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社会层面的精神富有包括诸如高度的精神文明、完善的道德与法治体系、良好的社会风尚、丰富的文化生活等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个体层面的精神富有应当是建立在良好教育基础之上的包括充实且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较高的素养、健全的人格、感悟及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层面的精神富有有赖于个体的人格健全与素养的提升,而个体层面的精神富有也建立在社会总体精神文明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精神富裕,能够有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3.志愿服务和精神富有辩证发展。

  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精神富有相辅相成,精神富有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支撑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权益。精神富有的指向是合乎德性,这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实践,而且也是具有超越意义的自由境界,这与志愿服务所提倡的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可见,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伦理特性而成为促进精神富有的重要途径。同时,个体层面的精神富足能够让个人在日常行为中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社会层面的精神富有,能够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让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满足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和促进精神领域富有的县域实践

  1.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地位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时,明确要求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将志愿服务提升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指向和社会引领。志愿者及志愿服务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行,就是要与促进精神富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行。志愿服务承载着彰显劳动价值、涵养道德情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对志愿服务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投入更多资源、构建更多机制、给予更多支持。我县在今年3月份,成立以教体、卫健、民政、团委等职能部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近百家单位为基础的绍兴市首家志愿服务联合会,由社会团体负责人担任秘书长,探索建立“志愿者管志愿者”的运作模式,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搭建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通过宣传报道、拍摄视频、制作画册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社会认可度,提升志愿服务所创造经济价值在社会公益资源总量中的比重,让志愿服务作为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志联会的作用下,我县每万人志愿者率成为绍兴首个达到13%的县市区,当前全市指标为10.97%,第二名仅为9.57%。

  2.注重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引领。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 2001 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众多实证研究都表明,参与志愿服务对于提高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尊严感以及幸福指数等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参与过志愿服务的人,有更高的概率再次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后,加强联合会的引领作用,组织志愿组织和文明单位等为主体的文明细胞开展了“志愿服务 拥抱创城”“喜迎亚运 传播有礼”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结合中心工作和时事热点,让志愿活动能够更加紧扣热点,从而深化活动的意义。同时,在弘扬正能量,发扬志愿精神方面,开展了“帮有礼——驰援黑龙江省尚志市”活动,活动由志联会发起倡议,仅用两天募集物资折合人民币11万余元,组建送物资小队,两天驰骋2800公里,将物资第一时间送达灾区,活动受到《黑龙江日报》、潮新闻等媒体报道。另一方面,为褒扬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给予他们更多的礼遇,组织了“弘扬孝文化 礼遇志愿者”“关爱有我 生日快乐”等为主题的关爱志愿者活动。通过这种正向反馈和道德激励,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引领,显著增强公众自愿自觉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动性,鼓励更多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第三次分配在整个社会分配体系中的比重。

  3.发挥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和劳动价值。

  注重发挥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拓展青少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和提高类似群体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开学第一课、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方式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在今年的志愿服务立项项目中,我县不仅注重对传统志愿组织深耕的诸如关爱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和帮扶特殊群体等志愿项目的培育,而且还加重了对爱心企业以志愿身份,结合企业自身属性,推出的助老爱幼便民如为7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镶嵌牙齿、给村民赠送秧苗及种植技术等志愿服务项目的扶持。同时,也加大了对弱势、困难群体的劳动价值教育,如今年志愿项目中有一个“点亮微心愿”项目,通过组织自闭症、残障儿童爱心义卖募集物资,用义卖所获得的善款来满足微心愿,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暖。通过对志愿组织和企业志愿项目的培育扶持,扩大志愿人群,提高服务受益的覆盖面,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突出志愿服务的劳动价值,鼓励企业、中高收入群体在业余时间或者财富积累满足生存发展所需的情况下,以志愿精神、实际行动投身慈善、教育、医疗、文化、环保以及基础科技创新等公共事业之中,以纯粹、专注和持续的公益劳动,超越现实劳动的功利和工具价值,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达到精神富有的境界。

  (作者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创建办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沃洲论坛
   第04版:第一现场
论新时期县域文明实践中精神富有和志愿服务的辩证关系
羽林街道“一老一小”养老托育服务标准化试点路径探索
今日新昌沃洲论坛03论新时期县域文明实践中精神富有和志愿服务的辩证关系 2023-11-28 2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