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凯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昌县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提出“力争到2026年,实现低收入群体“挂单奔中”长效帮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60%以上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挂单奔中”以来,城南乡创新举措,积极探索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有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南乡地处新昌县城郊接合部,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型乡镇。全乡共有17个行政村,多数村庄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文化特色淡化、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处于较低水平的低收入群体仍然存在不少。由此,城南乡积极探索低收入农户共富增收工作,对全乡约3万户籍人口进行摸排,最终确定了帮困、帮带、帮创三类群体2527人的帮扶名单,构建了“挂单奔中”工作“1235”运行体系,做优特色产业,构建共富单元,激发富民活力。
一、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实践探索
(一)“一个目标” 锁定方向
城南乡以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为核心,确立 “挂单销号、梯度奔中” 目标,力争实现低收入农户年可支配收入达 3 万元且带动人均增收 5000 元以上,为增收工作锚定了前行方向。
(二)“两大机制” 细化考核
1、政策体系构建
出台《城南乡 “挂单奔中” 工作手册》等文件,确立 “个体式挂单,群体式奔中” 政策指向,从宏观层面构建增收工作制度框架与操作指南,让干部开展工作有章可循。
2、考核标准细化
制定《“挂单奔中” 行政村分类创建标准》,细化考核标准,将农产品助销数量等工作任务分解,压实干部责任,激励其积极投身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形成有效推动机制。
(三)“三大路径”定向发力
1、订单农业
针对低收入农户分布集中的花生、山药等农业种植基地,城南乡积极开展“共富助销”行动。通过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有效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切实保障低收入农户的收益。截至目前,已预订收购花生、山药、大米、蔬菜、西瓜等农特产品1000余亩,预计将为低收入农户带来增收超220余万元。
2、来料加工
充分发挥助餐点人员集聚的优势,城南乡在杨家山、石溪、琅珂、潜溪、里家竹等5个村开展试点,将共富工坊设在来往便利的助餐点。引入适合老年人开展的工艺品编织、手工制作等来料加工项目,引导老人在就餐之余参与工坊劳动获取报酬。目前新引入工坊和基地项目11个,吸收330余名低收入农户参与,带动人均增收1500余元/月,实现“助餐+就业”双向激活。同时,在助餐点创新设立“积分兑付”制度,发动村里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等参与工坊手工项目,以“劳动工时”换取“共富积分”,通过累计积分抵扣就餐费用,进一步提升了低收入群体的积极性。
3、劳务输出
城南乡积极与周边企业及用工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市场需求与低收入群体的劳动能力,组织开展劳务输出活动。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环节,为其输送经过简单培训的劳动力,从事包装、搬运等工作,低收入群体每月可获得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有效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四)“五项举措”提升实效
1、片区抱团帮带
按照地理位置与资源互补性,城南乡将全乡划分为若干个片区,各片区内村庄相互协作、抱团发展。例如,相邻的几个村庄共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共享农业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带动片区内低收入群体共同增收。
2、部门协调帮扶
积极与县政务服务办、工商联、公共服务集团等12家单位达成“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协作。县政务服务办为低收入农户创业提供便捷的行政审批服务,工商联组织企业开展捐赠与帮扶活动,公共服务集团为农产品销售提供物流配送支持等。这些部门在资金支持、技术指导、资源对接等方面为城南乡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企业领头帮促
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与商会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农业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产业合作等方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另一方面,商会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吸纳就业等形式助力家乡发展。例如,某农业企业与低收入农户签订蔬菜种植订单,并提供种子、化肥与技术指导,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种植蔬菜,企业统一收购销售,农户获得稳定收入。商会企业投资建设的茶博园项目,通过土地流转、茶农招聘,带动当地低收入村民年增收50余万元。
4、资金统筹帮困
依托统战平台汇聚商会等资源,筹集“挂单奔中”帮扶基金50多万元。同时,合理统筹政府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各类资金,根据低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用于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生活救助等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
5、特色品牌帮创
聚焦特色品牌打造,开展了一场“乡味城南”京生共富农特产品直播,在线观看达2.3万人次,收获了7000多点赞量,反响良好,为后续“乡味城南”品牌打造推广奠定了基础。以“乡味城南”品牌包装的小京生花生、腌萝卜等农特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与销量均有显著提升,农户收入相应增加。通过特色品牌的建设,提升了农特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带动更多低收入村民增收奔富。
(五)三支队伍带动
1、党员干部队伍引领
2024年,城南乡启动党员春训,持续深化“党建联建・校地共建”机制,开展“强链赋能”行动。组织两委干部、党员代表进高校活动,确保村两委全覆盖受训,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并成立映山红“90・00青年共富”宣讲团,发放《城南乡“红色经济人”摸排卡》,进一步挖掘、培养在劳务、产业等方面具有带动能力的党员代表。在党员干部队伍的引领下,大山庄村通过党员干部对接,引进多家企业,发展竹制品产业,预计平均每年为每户低收入农户带来3万余元收入。党员干部不仅积极协助拓展产品销路,还推动产品种类创新,为低收入群体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与市场信息优势,帮助竹制品企业与外地大型家居用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得竹制品销量大幅增长,同时引导企业开发新型竹制工艺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2、新农人队伍带动
着力打造“创业福地”,先后建立返乡创业农业联合会、返乡创业基地,吸引30多名新农人回乡带动农村发展。这些新农人凭借其掌握的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以杨家山初见花田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通过雇用村里闲置劳动力,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左右,同时租赁村民土地,每亩租金900元,带动低收入家庭增收。此外,因地制宜发展来料加工,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将新农人培养成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例如,新农人引入无土栽培技术发展蔬菜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蔬菜产量,同时在种植基地周边设立共富工坊,将蔬菜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吸纳更多低收入群体就业。
3、企业家队伍帮扶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构建“统战+产业”共富链,吸引人才回归,引进回乡创业项目。通过整合闲置资源、盘活闲置农房,引导商会企业参与共富事业,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例如,杨家山村和创农场采用有机种植技术等绿色生产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吸纳了10多位村民在这里劳作,务工村民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商会企业吕伯璋投资1200万元建设茶博园,引进2000余棵古茶树,通过土地流转、茶农招聘,带动当地低收入村民年增收50余万元。又如,某企业投资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带动周边村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增加了收入来源。
(六)特色产业带动
1、茶叶产业优化
城南乡以茶叶传统产业为依托,借助“乡理乡亲” 服务集市设茶叶收购公平交易监测点,依此估算全乡茶叶亩均收益,使收购价格透明化,保障茶农权益。并与千屿茶业等深化合作,开展种制茶培训,助低收入群体提升创业技能,稳定收购价与提高亩均收益,每年让至少 600 名低收入群体人均增收超 3000 元。
2、农特产品提效
其拥有丰富农特产品,如小京生花生等。通过产销对接活动,以签订收购协议、定向帮扶等保价收购,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同时大力培育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村经营大户,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
3、市场渠道拓展
结合本土产业与企业需求,与华汇集团等签定向供货协议,利用电商平台及校地联建直播团队开展线上销售,将农特产品推向全国,提升知名度与销量,拓宽增收路径。
4、公益岗位开发
针对低收入弱劳动力与就业困难人员,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筹资,设保洁等公益性岗位,鼓励有条件村成立组织提供劳务输出公益岗位,如村庄环境整治优先安排保洁并付薪,保障其稳定收入。
5、技能就业帮扶
重视低收入群体技能培训与就业帮扶,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接企业提供实习与就业岗位,整合闲置资源,引导乡贤企业参与共富。如组织家政服务培训后推荐就业,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吸纳低收入群体就业,提升其收入水平。
二、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不够深入
部分干部群众对共同富裕认知浅薄,增收工作多依赖常规传统方式,缺乏创新突破。镇村联动共富机制未有效形成,各自为政,资源整合与协同不足,影响增收工作推进效率与效果。
(二)内生动力不足
部分低收入家庭贫困致思想消极,“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我发展动力信心,依赖救助,参与市场竞争与创业就业意愿低,制约增收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如产业帮扶项目中部分农户消极对待。
(三)推进力度不够
城南乡增收亮点集中于部分基础好的村,推广全域遇阻。资金方面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环境方面部分村庄基础设施薄弱、生态不佳难引投资与人才,土地资源紧张、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影响全面推进。
(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
部分行政村缺稳定经济来源与增长点,造血功能不足,发展产业或项目缺资金支持与资源整合能力,如发展特色农业缺集体投入致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推广难,帮扶效果受限。
三、相关对策建议
1.构建党建引领共富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实现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创新优势。通过深化党群创业帮扶,形成链式增收效应;以“党建+”探索建立共富工作平台,提高新质生产力。同时,制定农村低收入群体职业培训的范围和重点,设置就业培训计划,确保与推进共同富裕的产业规划相配套。
2.继续增设公益性岗位。鼓励各行政村、爱心企业扩大公益性岗位数量,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开展订单式农业、菜单式农业,鼓励低收入农户根据自身情况参与种植、养殖等共富项目,提高收入水平。
3.加强低收入技能培训。扶贫需扶志,要重点加强该群体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培训,如厨师、家政、水电工等热门工种,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就业信心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灵活就业的机会。
(作者系城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