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亦斌
妇女儿童健康关系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进一步建强县域妇幼体系,在推动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级妇保院是基层妇幼体系建设的龙头和核心,但是随着产科分娩量的下降、医疗难度的提升以及个性化、多元化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当前基层妇保院正面临着产科逐年萎缩、学科建设不足、资金投入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新昌县以问题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坚持发挥县级妇保院在妇幼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探索走出了一条妇保院与人民医院共建共管、省级医院协同管理的发展模式,在应对当前基层妇保院运营困难的普遍性问题中作出了积极探索,为打造优质高效的县域妇幼保健体系提供了“新昌路径”。
一、我县妇幼服务现状和面临困境
近年来,我县妇幼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保健与临床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但随着出生人口不断下降以及上级妇保院的虹吸效应,也存在产科业务缩减、运营压力增大等问题。具体分析,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现状及困境。
一是新生儿数量短期难以大幅反弹。近十年来,我县出生人口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4年至2017年为高位震荡阶段,随着“单独二孩”及“全面二孩”的政策实施,生育潜力得到快速释放,全县出生人口数快速上升后在高位震荡。2018年至2020年为下行阶段,“二孩”政策红利消退后,受到初婚人数、生育意愿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全县每年出生人口逐年下降。2021年至今为低位震荡阶段,2021年实施了“全面三孩”政策,“少子化”趋势得以延缓,每年出生人口数量趋于稳定。但目前,已婚育龄妇女规模和女性初婚人数均在低位,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出生人口数量尚未迎来反转节点。
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各地妇保院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竞争,省市妇保院的“扩张”也对基层妇保院造成了冲击。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三级妇幼保健院293家,较2020年增长17.7%。就新昌县而言,随着交通不断便利,群众赴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就诊的成本不断降低,同时周边绍兴市妇保院以及诸暨市、嵊州市妇保院均于近两年新建,规模进一步扩大。毗邻的嵊州市妇保院,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建立了全面托管合作关系,业务规模和医疗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县妇保院运营将面临新的竞争压力。
三是机构运营压力不断增大。出生人口下降意味着医院产科分娩量下降,可以预见的,也将导致未来儿科的发展受到冲击,妇幼保健院整体运营效益受到影响。此外,产科整体规模的下降也势必导致妇保院运行效率的下降。产科相较于牙科、整形外科等科室,受出生人口下降影响,投入产出比不高,而且公立医院具有社会公益性,即便产科业务大量萎缩,产房也需要每天24小时运行,其中的产科医生、助产士、新生儿科医生等都需要配全待命,同时还需要开设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从医院运行绩效的角度来说,性价比较低。
四是妇幼保健面临转型升级新挑战。一方面是医疗保健难度提升。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及有合并症、并发症风险的产妇增多,特别是针对孕期血糖问题、心肺功能障碍等各类疾病,需要开展多学科合作。另一方面是妇幼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拓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婚生养育”多元化的新需求层出不穷,产妇营养指导、产后恢复、心理健康等需求日益增长。
二、县级妇幼保健院破局发展的“新昌实践”探索
妇幼保健院是妇幼体系建设的龙头,上述困境也是目前大部分县级妇保院共同面临的现状和难题。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政府投入,努力破解难题,以妇保院建设为核心,整合全县妇幼保健资源,建立由县人民医院紧密型管理的妇保院发展模式,在推动全县妇幼保健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资源整合有优势,攥指成拳壮大力量。当前总体分娩量下降,部分医院业务量急剧萎缩,若仍开展分娩业务,反而是对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整合县内妇幼医疗保健资源,将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全部整合到妇保院,既避免了县内同质化竞争,又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县人民医院总院,以妇保院为核心建立重症孕产妇救治保障体系,一旦妇保院有会诊、抢救需求,总院管理层及技术骨干优先支持妇保院工作。同时,依托总院的介入技术、输血科、ICU、外科等多学科支持,有力保障妇产科重症的抢救,诸如切口妊娠、产后大出血等的抢救卓有成效。
二是队伍建设有支撑,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积极引进省级资源,2022年8月,我县引进省妇保、儿保等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县妇保院挂牌省妇保、儿保新昌分院,合作建立高危产科、妇科盆底等11个省级名医工作站和5个亚专科团队,同时开展远程胎心监护服务、子宫颈环扎等先进技术,并实现多项医疗技术“零”突破,如早产儿收治范围从34周提早到29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另一方面,以合作为契机,不断选派优秀医生进修充电,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产科医护人才队伍。医生护士和康复师赴省妇保、省儿保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回院后,陆续在科室开展了系列改进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体制机制有创新,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在管理机制上,依托医联体帮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妇保院的行政工作由县人民医院统一管理,共享人事、财务、信息中心等科室,重点设立后勤保障部及医疗运行部2个职能部门,分别有2位副院长兼职负责,以扁平化管理缩减了管理人员,提高了运行效率,也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在质控体系上,建立产科质量管理体系,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会议制度,规范妇科与产科病区保胎病人收治要求,形成21个核心监控数据进行质量监控和分析。我县连续20年医院孕产妇零死亡,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100%,2023年婴幼儿死亡率0.54‰,未发生可避免的新生儿死亡。
四是医院收支有结余,医疗业务稳步增长。在紧密管理的运营模式下,妇保院除配备必须的设施设备外,需配置的大型MR、生化检验流水线等大型设备可依托总院,减少了大型设备利用绩效不高等问题,也节省了设备、人力等的大额支出。近年来,我县每年分娩量均多于产妇数量,说明每年产妇分娩为净流入,县妇保院每年也基本达到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这在当下各地妇保院连年亏损的大背景下殊为不易。
五是政府投入有增加,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妇幼保健工作,投资11.5亿元新建妇保院。新妇保院以省级“三乙”为标准,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建设定位,在设置常规学科的基础上,还专门建设打造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母婴中心及以小月龄为主的托育机构。新妇保院将于2025年底完成建设,届时,将切实为本地和周边县市的妇女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保健等全链条式服务。
三、对未来县级妇幼保建院建设的几点展望
从实践成效看,新昌县妇保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紧密管理的发展模式在妇幼保健特别是产科医疗方面的服务力量上是增强的,专科水平是提高的,运行效率是提升的,医院发展是可持续的,也符合省县医联体学科帮扶、县域医共体改革提升的初衷,真正实现人财物的打通,“新昌实践”在应对当前业务下滑、运行承压等难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破解医院运行提质增效、学科发展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课题。根据我县妇保院紧密管理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和调研思考,下一步,我县妇保院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推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新妇保院的建成为我县妇幼保健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要有效依托省妇保、儿保两大省级医院的资源优势以及我县紧密管理的模式优势,以“三乙”为发展目标,建成“立足县域、辐射周边”的区域妇幼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发挥新妇幼保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县-镇-村”三级妇幼健康体系,围绕妇幼保健服务全过程,集成打造医疗服务、托育服务、母婴中心、产后康复、育儿和妇女保健等“全链条”式服务链。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做强特色专科。近几年,妇保院的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但也很难取得大的突破,搬迁至新妇保院后,各项支出将进一步增多,医院运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需要以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接下去着力从三方面来加强妇保院功能拓展:一是加强保健业务。开展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孕期保健、产后康复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妇女保健、盆底保健等,同时探索设立老年、减肥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二是加强中医业务。在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不孕不育、产后康复、保胎、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中医专科的优势,在做优服务的同时提升医院的业务量。三是加强特需服务。如设置部分区域用作日间诊疗区,为小儿提供优质诊疗服务;为产后妇女提供互联网上门服务等。
三是搭建平台引才,建优人才梯队。紧紧围绕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要求,在妇幼专业人才的“引、育、留、用”上探索发力。开展多种形式引才育才,积极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毕业生就业和招聘双向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妇幼专业人才输送渠道。同时,积极搭建省县联建的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定期赴省妇保、儿保进修学习等方式,大力培养高层次妇幼专业人才。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从临床类或是护理类人员中加大对儿童保健、儿科医疗等技能的培训,从而加强专业人才的储备,更好支持新的妇保院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系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