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田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三农”工作的核心战略。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本文旨在通过对回山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就相关情况作出分析和建议,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一、背景介绍
(一)农业经营主体较为单一。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回山镇共辖32个行政村,辖区面积98.04平方公里,人口约1.43万户、3.6万人,常住人口约1.1万人,60岁以上占80%,老龄化程度高,年轻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技人才紧缺。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真正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少,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弱。
(二)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受地理位置影响,回山镇山林地面积大,连片可开发利用地块较少,耕地分散,难以形成同一产业的大规模种植区。目前全镇共有茶叶种植面积4.3万亩,茭白面积2000亩,中药材面积1200亩。其中散户种植占比为68%,规模化生产经营占比为30.47%。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链条尚不健全。全镇农业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链条尚不健全,一些农产品尚停留在初级加工环节,生产装备、管理水平、规模效益与产业发展要求相差较大,价值形式单一。尚未形成多元化品类,抗风险能力较差,农业产业缺乏全产业链支撑。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回山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积极以特色农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切实描绘出“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新画卷。
品牌建设让“优品”变“精品”。通过品质提优,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政府精准引导、龙头企业联动销售、农户安心种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回山农场”公共品牌,莲坂新村小规模集体农场样板村试点成功,“回山飞鸡”“共富木耳”“共富西瓜”等优质农产品成功进军机关食堂,广获好评,并到市政府进行展销。天河茶叶获第八届亚太茶茗大奖赛银奖,回山茭白获2024浙江山地蔬菜金奖、回山西瓜获优质奖,回山豆腐干制作技艺入选县非遗名录。首创西瓜“严选官”制度,利用金、银色防伪标签严把品牌关,铺设指定销售店严把渠道关,实现销量、价格双增长。
资源整合让“美景”变“商机”。回山镇位于新昌县西南部,距县城47公里,地处婺、绍、台三府交界处,省道磐新公路贯穿全境,拥有杭绍台高速、上三高速2个高速道口,交通优势明显。“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以来,回山镇通过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将原新天小学改造成回山首个农创园,目前已招引多个特色农业项目和农业带头人入驻报名。依托门溪水库地理优势,着重打造“山水门溪”文旅IP,启动“回味彩烟·山水门溪”和美乡村示范带建设,“屯外·七彩巴士村”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完成门溪水库国际垂钓中心项目,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天姥山”杯库钓大赛。新增浙东金蔬生态园、绍兴市耕野中药材基地、鼎和藏红花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进智慧蛋鸡项目、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等特色农业项目。
数字赋能让“痛点”变“亮点”。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解决农民在生产端和销售端面临的社会化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销售环节信息不畅等难题。近年来,茶叶年产值已突破2.8亿元,国昊茶叶已率先打造数字化生产线,“般若谷”“国昊”“雪日红”等茶叶知名品牌远销各地。携手抖音“小乔呐”团队推广回山西瓜,相关农产品视频作品点赞量超5万;邀请新昌头部网红为“回山西瓜甜蜜大使”作直播宣传,单场直播点赞量突破20万,今年“回山西瓜”已销售200万斤以上,同比增长两倍以上。推进安顶山数字生态茶园打造,依托物联感知设备进行田间装备改造,全面提升茶园种植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出效益,持续提升农民增收后劲,促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三、相关思考
分析总结回山镇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实践经验和现实困境,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重点培育优势产业。立足乡镇农业资源禀赋,依托现有农业基础,找准优质产品,持续做好“回山西瓜”“回山茭白”等特色产品的品质提优、品牌营造等工作,坚持以节兴产、以旅促农。优化产业布局,以莲坂新村特色农场为范本,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贯彻“一村一策”的行动理念,推广“回山农场”模式,着力解决板块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擦亮特色招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数字镇村建设行动,优化农村快递物流布局,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推进土地流转,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发展拳头产业,实现产业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二)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布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创建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提升特色农产附加值。支持农业大户、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三产融合,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结合起来,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持续扩大品牌效益。精准谋划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强化产销对接、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做优农产品,做大产业基地,稳步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推进“土特产”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做好产品质量安全,持续提升产品品质,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名片更靓。鼓励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加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队伍,打造“数字+特色农产品”的精准化经营模式和“产销一体”的特色农产品运营基地,增加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回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