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建洲
随着夏季到来,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也随之增多,空气开始变得潮湿,人们对“湿”的话题也随着季节变化应运而生。湿气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只有当湿气作用人体而致病,我们才称之为“湿邪”,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湿气重”。
“湿”从何来?
人们常说的湿气从何而来?往往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多因雨水连绵、久居湿地、涉水淋雨,以及出汗后未及时更换衣物等,导致湿邪侵袭人体;内因:多因过食生冷肥甘、嗜酒成癖或思虑劳倦,损伤脾阳,水湿不化,聚而生痰成饮。
“湿”的表现有哪些?
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湿气重不重? 我们首先要了解湿邪致病的特点:重浊黏滞、易阻气机、缠绵难愈、易兼夹它邪。所以湿气重的人往往多表现“沉”“油”“胀”“稀”。沉:头昏沉如裹,四肢困重,午后疲倦乏力;油:面发油腻、汗出质粘、口中黏腻;胀:脘腹胀满、眼睑浮肿、下肢肿胀、关节酸胀;稀:大便不成形或黏滞、白带量多、外阴潮湿、皮肤湿疹。平时我们还可以观察自己的舌苔,湿气重的人往往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苔多呈水滑、白腻或黄腻。
如何治湿?
如何才能避免体内湿气过重?我们要形成一个立体化祛湿防御体系,牢记“防、调、养”。
防——截断湿邪入侵的途径:
1。环境避湿:居室定时通风,衣物被褥需常晒太阳保持干燥;避免久坐久居湿地,涉水后及时擦干,夏季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
2。饮食运湿:少吃冰镇饮品、生冷瓜果、甜食油腻之品。宜吃茯苓、薏苡仁、冬瓜、白扁豆、莲子、山药、芡实等具有健脾祛湿药食同源之品。
3。推荐几款茶饮:薏荷茶(通用型):炒薏苡仁10g、荷叶3g 、陈皮5g; 薏豆饮(湿热型):薏苡仁10g、赤小豆10g、茯苓10g、荷叶3g;薏姜茶(寒湿型):炒薏苡仁10g、生姜2片、陈皮5g。可以用水煮20分钟,取汁代茶饮(注:以上茶饮方孕妇忌服)。
调——辨证论治祛湿浊:
1。分型论治:湿邪痰饮致病缠绵易反复,且常于它邪兼夹为病,元代朱丹溪也认为“百病多有痰作祟”,所以老百姓如果已经有很重的湿气,还是需要找中医师来进行辨证治疗。
2。外治法增效:通过辨证后,还可以使用一些外治法,比如刮痧、拔罐、艾灸、穴位敷贴等,来增加祛湿的疗效,加快湿浊的排出。
养——体质调理防复发:
可以来往医院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体质情况来调整平时的饮食运动等,从而预防复发。
《黄帝内经》云: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夏季湿气为患,防治当以“调脾胃、畅气机”为核心,防调结合、标本兼顾。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与“未病先防”,通过综合调理使脾土得健、湿浊自去,方能维护正气,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