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淑惠
本报讯 “以前路过污水终端都得绕着走,现在改造成小公园,傍晚散步都爱往这儿来!”家住沃洲镇银顶山村的村民王大伯,指着家门口的彭顶山污水处理终端,满脸笑意。这处曾让村民避之不及的“污水池”,如今已是融入绿水青山的景观节点,更是全县饮用水源地污水治理的生动注脚。
作为山区县,新昌“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让长诏、钦寸两大水库周边的污水治理尤为关键。我县创新“县政府统筹+国企运营+第三方技术支撑”模式,在沃洲镇新航村郎坑、银顶山村彭顶山两处终端试点,打造出可复制的库区污水治理样板,日前更被列为省级配套示范项目。
技术升级让污水“变废为宝”。郎坑终端采用“AAO+化学除磷+药剂消毒”工艺,彭顶山终端以“二级生物处理+生物滴滤”技术护航,处理后的尾水水质均达农业灌溉标准。自2024年9月投用以来,两处终端累计回用尾水6300余吨,减少COD排放1.26吨。种植季里,这些“清泉”顺着管道流进农田果园,成了农户眼中的“及时雨”。
绿色转型让治理“节能增效”。终端顶上架起太阳能板,风机借力风光互补,滤床充氧不再依赖电网;周边种上绿植、铺好步道,处理设施与美丽乡村建设无缝衔接。“既护了水源,又美了环境,这账算得值!”县排水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下一步,公司将以这两处示范点为样板,在全县范围推广成熟经验,持续深化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既能稳稳守住水质安全底线,又能因地制宜助力农村发展,真正把“治水成效”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指数”。
数智赋能让运维“精准高效”。巡检人员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上传设备状态;村民发现问题,语音报修一键直达运维平台。“以前排查靠腿跑,现在平台预警、远程调控,效率提了不止一倍。”负责运维的浙江兴新环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智慧化管理让设施始终“健康运行”。
从污水回用激活资源循环,到环境融合绘就生态画卷,再到数智赋能保障运维,县排水有限公司以“绣花功夫”破解农村治水难题,让每一滴处理水都滋养生态,每一处终端都点亮乡村,在守护“大水缸”的同时,绘就出宜居宜业的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