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民生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市聚镇68岁老农历经15年,经过15次大改进,终于研发成功茶园中耕机。
夜里也梦见机器在翻土
  新昌新闻网记者王娟敏报道  “昨天,江西婺源的茶叶大户把我们研发生产的茶园中耕机全部订走了。一下就买了7台啊!”日前,记者到大市聚镇东郑村采访研发茶园中耕机的老农王伯才时,王伯才乐呵呵地说。

  埋下创新的种子

  王伯才今年68岁,1972年—1986年在县茶机厂工作,与同事一起共同开发过水田中耕机、茶叶精制机械、水稻割晒机等,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制作实践能力,对农业机械研发有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90年代,王伯才与茶叶良种场场长石梦千接触较多,了解到茶叶炒制设备较多,而茶园培育方面的机器较少。王伯才看到,茶园土壤一般被踩得较实,而茶枝密,人工用锄头等松土难度较大。“当时,我就想,能不能研发茶园培育方面的机器,解决茶园培育难题。”

  当时,研发茶园培育方面的机器没有可借鉴的,没有好的材料,王伯才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研发茶园中耕机成了我这些年最大的梦想,夜里也梦见机器在翻土。”王伯才笑着说。

  攻克创新的难关

  一开始,王伯才就将柴油发动机和铁耙组装在一起,模拟人翻土动作完成松土、除草。通过不断的试制、改进,1998年,王伯才制造出了第一台茶园中耕机样机。

  机器生产出来后,王伯才经常推着机器到茶叶良种场茶园试验,也到荒山上去试验,把荒山挖成了一片地。正是在一次次试验中,他发现了机器的一个个毛病。“铁耙最容易出现问题,太软要弯掉,太硬要断掉。”通过一次次对比试验,他找准了铁耙的最佳硬度。“铁耙的角度也很重要,太直,机器要跳起来;太斜,则像削草一样,没有深度。”

  茶园中耕机的前齿轮本来是直的,轮齿容易受损。一次,王伯才在拆机床时,发现齿轮是斜的。“中耕机的齿轮改成斜的是不是碰到石头不容易受损呢?”王伯才苦苦思索,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把中耕机的齿轮改成斜的,之后齿轮在石头上耕作再也没有受损过。

  “用户的反馈对机器的改进也很重要。”王伯才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诸如离合器不灵等问题,都促使他一次次对机器进行改进。王伯才有针对性地对离合器线的质量进行了改进,使离合器线有弹性,解决了有时刹不住机器的毛病。

  技术改进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一项改进,要用一年。”王伯才说,改进后,机器要通过实践认定,适应各种工作环境,他甚至推着机器在硬土路上进行破坏性试验。“在硬土路上挖半个小时,石头都挖出来了,没有出现问题应该是行了。”

  “一项技术改进成功,能让我兴奋一个月!”王伯才在不断迸发的激情中推动着他的“创新梦”一步步实现。

  实现创新的梦想

  就这样,王伯才花了15年,前后作了15次大改进,研发成功了茶园中耕机。

  2010年,ZGJ-120茶园中耕机终于成熟了。王伯才发明的这台茶园中耕机获得了三项专利,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国内还没有同类的产品。

  几年下来,王伯才一共卖出了400多台茶园中耕机,所有的客户基本上都是主动找上门来,产品供不应求,经常断货。

  茶园中耕机一个小时能挖一亩地,而人一天只能挖一亩。茶园中耕机效率是人工的十倍,而成本是人工的十分之一。“让更多的茶农用上茶园中耕机,这样既可以让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摆脱出来,又可以实现茶叶增产。”王伯才为这个梦想努力着,他还打算把机器推广到果园、花园,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城乡建设
   第04版:民生
   第05版:专刊
   第06版:新昌教育
   第07版:沃洲论坛
   第08版:健康资讯
夜里也梦见机器在翻土
中国美院学子钟情回山风情
商家屡屡爽约 消保委帮维权
镜岭镇用电子眼紧盯公共资源交易
垃圾不能一烧了之
新闻速递
广告
今日新昌民生04夜里也梦见机器在翻土 2013-10-17 2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