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是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统游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科普研学游是指科普与研学、旅游“联姻”,是集“科普+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研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增加见识、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发展的机会。对致力于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昌来说,研学游是旅游产业新蓝海,将全面助推新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新昌全域旅游新的增长点。
一、目前科普研学游总体情况
(一)政策大力推动。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发布《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研学旅行已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单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国家战略高度。2019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旅游局等10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要求研学游“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各设区市应至少有1个县(市、区)整体推行。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所有市、县(市、区)铺开。”
(二)市场空间巨大。新一代的“80”“90”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主张,他们更加注重互动教育方式,提倡素质教育,对新的教育产品接受度也普遍较高,教育理念的转变为研学旅游带来发展动力。而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仅为5%左右,与发达国家如日本98%的学校渗透率相去甚远,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未来3-5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成为旅游业市场新蓝海。
(三)我县开展情况。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近年来,我县结合实际,厚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依托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扶持科普研学旅游体验基地,积极打造科普研学旅游品牌,成效显著。目前,我县拥有科普天文知识的天文科技馆、科普海洋知识的海洋乐园、科普地质知识的硅木化石林、科普中医知识的中医博物馆和世豪中医药基地、科普桑蚕丝绸的达利丝绸园、科普航空知识的航空小镇等20余个市级以上基层特色科普教育基地、专业科普场馆,各基地特色明显,亮点纷呈。各科普基地之间串珠成线,已打造2-4天游的线路4条,带动了城乡,联动了商企文旅,带动了新昌全域旅游经济新的增长,仅2019年,各主要科普基地已接待15万人次。可喜的是,今年11月召开的全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科普研学游线路也已列入新昌十大主题游线之一。
二、科普研学游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融合度有待加强。发展科普研学游是个全新领域的探索,还没有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科普研学旅行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项目,涉及教育、公安、交通运输、财政、旅游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票价优惠政策,还要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开发保险产品等,这些外部条件是开展科普研学旅行的基础和保障,需要一套完善的部门联动准则来协调各单位分工,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如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旅游局等10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指出:省教育厅主要统筹安排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政策制定、营地基地认定、研学课程开发指导、研学活动安排等;省旅游局主要统筹指导研学旅行的服务规范、线路组织和相关认定。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取得经营许可的车船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完善研学旅行基地周边的公路标志标识设施,为研学旅行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环境等。从目前来看,各部门各行业对发展科普研学游的意识不强,部门之间的共建、统筹、规划、联动有待加强。
(二)资金整合度有待提升。根据实际,我县很多科普基地既是景区,也是科普基地,有的还是训练场所、文化场馆、种植基地等,涉及领域方方面面,涉及部门多头多个。因此,在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软硬件配套补助、奖励补助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需要有部门牵头整合,对资金整合优化使用,发挥集中效力,打造“科普基地景区化、景区基地科普化”的样本。
(三)资源共享度有待优化。相对于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而言,研学游目前的市场体系还不成熟。科普研学游产业属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资源挖潜有待优化。在政策制订、宣传推广上也需要完善。科普研学游作为新型旅游产品,尚未纳入旅游奖补政策体系中;在宣传推广上,也有待加大推介力度。同时,在线路、活动的共享度上也有待优化。目前, 我县科普研学游还只有4条线路,在线路开发上、活动组织上还需进一步细化完善。
(四)研学行业人才紧缺。在政策的推动下,各类研学游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活动开展还是具有碎片化、零散性的特点,严重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这极大制约了研学游的教育效果。科普研学游作为跨界行业,涉及多个行业,需要知识涉及面广的综合性人才及专业性人才,尤其是科普方面,专业化要求很高。而目前研学游的导师团队大多都是半路出家,有的来自学校的教师,有的则是旅行社或基地、营地的导游人员。同时,目前我县还缺少相关的专业化培训和工作经验,限制了研学机构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我县科普研学游的建议
(一)做好“专”字文章。新昌目前有天文、海洋、航空、中医、地质、农业、工业等科普基地及内涵丰富的文化基地若干个,特色鲜明。因此,各基地要串点成线,打造精品线路,做精、做深、做特、做专各研学游基地和研学游线路。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将各类研学游融入活动课程之中,丰富研学游资源储备。
(二)做好“融”字文章。一是资源要融合。把科普资源与旅游融合,把文化与旅游融合,把教育研学与乡村振兴融合,将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设施遗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生态保护区、自然景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科技创新基地、示范性农业基地、知名企业、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大型公共设施、重大工程基地等资源进行融合;由文旅部门牵头,整合新昌本地研学游基地与县外的研学游基地合作,打造一批具有新昌特色的研学游精品路线,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二是资金要融合。在旅游奖补政策上,将研学游纳入奖补范围,特别是对私人的或免费的研学游基地,根据接待情况实行奖励补助,以鼓励研学游基地的积极性,确保其持久性;对研学游基地、场馆、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软硬件配套上资金投入进行融合,通过集中资金投入,建设高标准、高水准的景区化研学游基地。
(三)做好“合”字文章。一是加强部门联合,形成共识。发展科普研学游,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大实践,也是助推美丽新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各部门协同推进、社会积极参与、企业主动融入,切实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合力兴旅的意识氛围。二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由文旅部门牵头,教育、公安、交通运输、财政、科协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加大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及时研制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问题。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将研学游纳入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精心设计和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加强对研学游工作的品牌打造和宣传推广,喊响“浙江研学游”首游新昌的口号,打响研学游这张旅游新名片。(作者系县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