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沃洲论坛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创新举措探究
  赵新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及矛盾,问题食品销往农村地区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山区县农村,因地域分散偏远、普遍意识薄弱等因素,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更易发生。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环境

  (一)国家政策背景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保障我国农村食品安全。让农村居民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加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中央6部门联合发布农质发〔2018〕11号、12号文件,全面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违规等行为,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在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造成农村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是多元的,但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保障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适用于我国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农村食品特点

  1.农村市场布局分散。农村地区的生活区域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人口集中程度低。农村食品市场主要依赖农村人口聚集地而分布,也呈现布局分散、聚集程度低的特点。

  2.假冒伪劣普遍存在。在农村地区,劣质食品、过期食品、“三无”食品充斥市场,特别是随着城市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一些不法商贩开始将假冒伪劣商品以低价销售到农村市场,坑害农村消费者。

  3.经营主体素质不高。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素质良莠不齐,多数经营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观念老,思想旧,且食品进货渠道分散,农村食品经营者对于食品进货把关存在不少问题。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

  1.消除食品安全的短板问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最关键的目的,就是解决食品安全整体短板问题。农村食品因其特殊性,无论是从监管理念、监管模式,还是从监管倾斜度上,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政策扶持、调查研究和整顿落地。消除这一短板,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现状,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位。

  2.拉近监管服务的融合距离。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监管部门积极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能够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遏制农村食品安全失范行为的产生,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优化农村食品安全环境,能够极大地增强监管部门的“服务性能”。

  3.达到共治共享的辐射效应。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能够极大地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农村食品安全短板产生为“多因一果”,监管力量盲区需要靠社会共治来弥补。加大监管力度,能够极大地带动社会各界共治意愿,也为食品安全共享奠定基础。

  (二)当前监管整体情况

  今年来,新昌围绕食品安全县创建,相继召开四次县级层面创建部署及工作推进会,对相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进行责任落实、业务培训和思想动员。县主要领导两次听取食品安全县创建专题汇报,并提出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稳扎稳打的要求。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

  就全县面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推进举措及相关情况分析如下:

  1.全县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情况。新昌坚持“双管齐下”“内外兼修”,构筑食品安全监管防护网。一是开展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以学生消费量较大的调味面制品(辣条)、豆制品、肉制品等“五毛食品”和高糖、高盐、高油的低价食品为排查重点。二是开展小作坊整治行动。从小作坊的场所环境卫生、食品添加剂使用、原材料采购和贮存、从业人员管理等环节一一进行排查,重点检查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效健康证,环境是否卫生整洁,防尘、防虫、防蝇设施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三是加强生猪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对生猪肉经营户进行了行政约谈,要求销售的生猪肉必须取得《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销售的生猪肉肉身上必须有相应的二章。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双节市场生猪产品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四是强化重点品种检测。开展餐饮环节节前抽检,对大型及以上餐饮单位、糕点店、饮品店、网络订餐经营者等餐饮经营单位的食品及原料进行节前抽检。加大流通领域食品抽检力度,开展主要食品监督抽检,涵盖主粮类、生鲜类、婴幼儿配方奶粉等20个类别。

  2.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今年来,新昌围绕“四个一”开展专项检查,即成立“一个组织”,下发“一个文件”,召开“一次会议”,开展“一次排查”。其中,最关键环节为开展“一次排查”,要求各乡镇(街道)要对辖区内的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饮、小商贩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集市、食品批发市场进行一次大排查,摸清辖区内需要监管的对象,形成监管名录,根据监管名录后续开展不定期巡查、抽查,一旦发现假冒伪劣食品,迅速联系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坚决收缴并及时销毁,切实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就监管反馈整体情况分析,主要凸显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性仍存在。因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一定程度上以“优胜劣汰”的形式,将一定量的假冒伪劣食品推向农村市场。一些不法商贩通过进军农村市场,将假冒伪劣食品以低价倾销到农村地区,非法食品加工厂也由城市逐渐转向农村,在农村中制假售假。

  2.假冒伪劣食品流通的隐秘性强。利用农村作掩护,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利用连锁配送、展销会、“送货下乡”等名义向农村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之近年来,虚假广告宣传现象依旧存在,通过大面积“广撒网”的户外广告宣传形式,租赁公共场所,组织农村中老年群众聚集进行夸大功效甚至包治百病的宣传,以此诱骗农村消费者。

  3.基层监管检测手段精准性不足。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特别是检测等设施设备严重缺乏,检测手段较为简单落后,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流通的食品进行检查,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符合标准,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却无法进行精确有效的检衡,而农村食品的根源问题往往源于需要检测指标判断的物质。

  三、农村食品安全短板原因分析

  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劣质食品的查处界定难。究其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经营主体小而分散。当前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绝大部分呈现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管理乱的现象,没有形成专业市场,也很少有专业经营户,绝大部分是家庭小作坊形式。农村的食品经营主体中成规模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小卖部、小吃店、果蔬小贩、流动货郎等,呈现分布范围广、驻地偏远、交通不便等特点,直接牵制大量监管人力物力。

  (二)食安意识较为薄弱。农村地区的经营者以本地农民和外地来新昌的务工人员为主,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接受食品安全、卫生宣传少,对正规食品标识认识不清,食安意识较为薄弱。一是对于社会热点、食品安全知识之类的信息匮乏;二是进货渠道不规范,规模小、分布散,加上交通不便,导致食品配送方式落后,经营者往往为了方便,一次进购过多的货品,或者接受上门推销的食品,致使临保食品堆积;三是经济利益驱使,多数经营者为能获得更大利益,仅仅考虑进货成本,而不注重产品质量。

  (三)监管模式有待提升。日常监管中,执法人员判断劣质食品大都还是用“一看、二闻、三触摸”等手段,对农村地区尤其是食品流通领域“问题”食品很难做到及时追踪。另外,在食品检测方面,有关食品工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企业标准等食品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出现空白等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延伸难度大,制约了食品安全信息的传达及监管工作的效率。

  四、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创新举措探究

  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创新举措少、监管模式常规传统等现况,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基层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创新举措,包括农村家宴放心厨房建设及食品安全责任险,具体可以提炼“三个计划”进行拓展。

  (一)理顺“整合计划”。重点围绕资源整合,以体制机制方面的改良来推动共治共享的成效。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存在举报奖励机制、督查通报机制、情报联络机制等几项常规机制,结合“互联网+”时代优势,开通网络、信件、走访等通道,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举报奖励的方法和程序,设置专项基金鼓励共治,净化食品市场。同时,采取公开受理、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及时反馈等解决方式,充分结合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心理特征,广辟执法监管部门的信息来源,增强市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此外,以新昌县为例,围绕农村家宴放心厨房建设、食品安全责任险设置、正负清单、四季行动等,创设一批整合农村食品安全人力物力资源、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整体水位的行动。

  (二)强化“扶持计划”。针对监管资源与农村食品安全短板大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断层”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围绕“扶持计划”,参考企业发展中“强带弱”、“新带旧”的形式,持续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推动构建安全、高效的农村食品市场体系。坚持打疏结合,积极帮助农村生产经营者规范生产场所,依法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加大力度组织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货源,通过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发展农村食品配送,切实把优质安全、物美价廉食品送到农村、送进农户。

  (三)优化“引导计划”。将农村食品安全相关科普知识宣传及警示教育活动纳入当地全科网格员培训体系中,利用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向农村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其防范、维权意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充分拓展“智慧监管”,形成事前有谋划及方案、事中有监管及核查、事后有总结及反思的“智慧监管”模式,实现由简单向智能发展的转变,为构建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环保之窗
   第06版:人文新昌
   第08版:沃洲论坛
   第09版:沃洲论坛
   第10版:沃洲论坛
   第11版:沃洲论坛
   第12版:今日关注
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创新举措探究
今日新昌沃洲论坛09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创新举措探究 2019-12-27 2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