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人文新昌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吟唐诗之路 46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适越(唐)刘长卿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沉。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据储仲君先生《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云:此诗作于时平后,而作者刘长卿在吴,当在广德元年(763)至大历元年(766)之间。这是送别张司马身经战争、时局危艰以后,罢使赴越州之际,从末句而言,似有送别张归隐之意。 

  首联云,时局艰危之际,身任其劳,担当重任,参加平乱战争,事平以后,随事任凭仕途浮沉,写出张司马心胸豁达,无意仕途之心。这是为全诗定下基调。浮沉,据《史记》游侠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末路为临老之谓,三江则《吴越春秋》以浙江、浦阳江、剡江(溪)之谓,是指张司马所欲往之地。这一路行来,诗中最出彩的一联是下面两句: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胡应麟《诗薮》云:大历往往有不减盛唐者。刘文房(即刘长卿)东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色相清空,中唐独步。可见其评价之高。这是两地之景,吴苑在作者写送别诗的眼前,苏州长洲苑一名吴苑,古木剡山深,则在张司马欲往之地,也即在剡中,此地山水,是刘长卿极其熟悉并萦诸梦寐的地方,一往情深,形诸笔端,由春风吹拂,绿波荡漾于山水之间而两地相联,尤以古木剡山深一句,诗中有画而意境超越画面,古诗之描写事物之宏大及广阔画面,几乎出神入化,于中见之。这是一气呵成的送别诗,因为作者满怀感情,故层层推进,笔下有神,寄托无限于寥寥数言之中。新昌学者林世堂先生在《新昌诗话》中,专门有文论之,以古木剡山深一句,如果词语排列稍加换位调整,意境就没有如今这样给人以冲击力和丰富性,这真是诗评家之言。此不赘。

  寄灵一上人初还云门 (唐)刘长卿 寒霜白云里,法侣自相携。 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仿佛知心处,高峰是会稽。 

  按此诗据储仲君先生考证,以为是张南史所作。南史集题作《寄静虚上人云门》(见《全唐诗》卷296)。又作皇甫曾诗,题作《寄静虚上人初至云门》(见《全唐诗》卷210),疑亦误。独孤及《一公塔铭》云:初舍于会稽南山之南悬溜寺焉,与禅宗之达者释隐空、虔印、静虚相与讨十二部经第一义谛之旨,既辨惑,徙居余杭宜丰寺。又按《一公塔铭》所载灵一从游诸人中,有范阳张南史,而皇甫曾不与焉。南史之与静虚相识,当在此时。南史诗题正作静虚,皇甫曾集则误为净虚,刘长卿集之编者或不识静虚为何人,故易为灵一。又按《文苑英华》亦载此诗为南史作。《全唐诗》中诸如此类的错误在所不免,但此诗的意思值得一说。 

  送灵一还是别的僧人还云门是刘长卿诗中所常见的。首联云萧瑟寒冬之际,寒霜白云之中,高僧带着道友相行。修竹夹道,一径通幽而延至城下,松风相伴,隔水而西,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此或言僧人自沃洲而去云门也,沃洲与武陵是佛道不同的胜景之地,高僧自然是向往沃洲的吧。武陵则以仙源而让人迷恋,故曰不作。最后说到他要去的地点是会稽的云门。一路行来,山环水绕,寒冬时节,景色幽雅,是送别之情,也是作者烂熟于心的心路历程。

  (唐樟荣 撰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专版专刊
   第06版:税务之窗
   第07版:人文新昌
   第08版:专版专刊
筹建新昌卫生院
行吟唐诗之路 46
村墟稽古:棣山古村
今日新昌人文新昌07行吟唐诗之路 46 2020-05-20 2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