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专刊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岳霖先生》说课稿
  实验中学 叶若兰

  我要说的是《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高一学生的特点,我就四个方面来谈谈设计。

  一、教材解析

  精准深刻地理解文章,是上好课文的前提。面对大师汪曾祺的大作《金岳霖先生》,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文本,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收获。最后我发现,汪曾祺老先生的语言和情感都是言简意赅的,只有沉潜到文字的底下,才能察悟到文字冰山以下部分作者的深意。

  就《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来看, 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在写金先生,更不是在单纯地写金先生的“有趣”,作者通过对金先生的回忆,展开了对西南联大生活的回忆。为什么会回忆这些、写下这些,作者在字里行间,尤其在开头结尾,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缅怀大师和联大,赞美金岳霖大师特立独行、天真烂漫、一往情深、沉潜学问的学者风范,赞美西南联大思想独立、民主平等、学风浓郁、宽容自由的学术风气,表达了对世人遗忘联大大师及西南联大学术风气的遗憾。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1)欣赏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大师魅力。(2)探究逸笔写法,感受大学境界。(3)披文入情,体悟作者意图。

  2.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的细节之美,感受人物美。大多数学生会浮在细节的表层,不能沉浸到文字的深处去体味它的美。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多形式朗读、抓取关键词、联系语境、情境补充等方法,带领学生钻到文字深处。

  (2)探究逸笔写法的妙处。文章很多地方看似与金先生关联不大,作者意在西南联大,正是这样的土壤才生长出金先生这样的大师。逸笔,含义隽永,值得重点探究。

  3.教学难点:体会平实自然文字背后作者的深意。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内容上主要是表现金岳霖先生和西南联大,“大师”和“大学”,所以我用梅贻琦校长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导入文章的学习。接着读文章第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再与“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中很有趣的一位”比较,找出这两句话表达意图的不同。

  这个环节意图有二:一是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发现,原句表达的重点不仅在金岳霖先生,也在西南联大,从而能站在较高的一个角度去读文章;二是让学生体会到汪老的语言看似平淡,而滋味绵长,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咂摸。

  2.品读细节,感悟大师魅力。文中有很多传神的细节,选出一处最能吸引你、打动你的地方,给大家读一读、谈一谈。具体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金岳霖先生。(他,是眼有重疾、行动不便、孤独寂寞的凡夫;特立独行、葆有个性,又对人真挚、一往情深的名士;一个一肚子学问的大师;一个天真烂漫,永远的孩子。)

  学生由于阅读量不够大和阅读习惯毛糙的原因,往往读不出文字背后的精髓。所以,我采取了提取关键词法、前后文联读法、补充阅读法、资料补充法,带领他们钻到文字深处。

  3.探究逸笔,感受大学境界。在细节品读之后,人物形象呼之即出。再读文本,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文章中很多文字看似与主体内容无关甚至赘余,是否可以删除?此环节主要是教会学生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一要看这些内容具体写了什么;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深刻领会文章第一句话的意图。

  4.披文入情,探求主旨。散文是情感的艺术。齐读文章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情感。此处可以采用联读法,联系前文两个句子:“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很容易读出作者隐含其中的失落、不满和哀求、期待。

  5.小结全文。“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凋落的凋落,远去的远去,留下的不多的人又被人们所遗忘。”作者其实在问:那精神圣地怎么可以、怎么会、怎么能被遗忘?这个时代怎么了?人们怎么了?

  6.推荐课外阅读:《联大教授》《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上对于《金岳霖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期待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刊
   第06版:新昌卫计
   第07版:中国电信
   第08版:小记者
《金岳霖先生》说课稿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
精心耕耘 用心播种
教与学的语文味
品咂语言 感受精神
新昌语文人 一直在路上
今日新昌专刊04《金岳霖先生》说课稿 2017-09-27 2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