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专刊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昌语文人 一直在路上
  七星中学俞赛琼:

  “这里不是北大,不叫清华,也不称南开。他们未曾在那个战乱的岁月里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而把所有的力量都注入了同一个名字……此后,再无一所大学配得上这个名字,再无一所学校能重现他的辉煌,而他也在无可逆转的时间洪流里成为绝响!”当读完这段亲手写就的文字并深情地嘱咐孩子们“一定要好好的”时,潘露怡老师的脸上早已热泪盈眶。

  “他,一个眼有重疾、行动不便、孤独寂寞的凡夫;一位特立独行、葆有个性,对人真挚、一往情深的名士;一位一肚子学问的大师……”当叶若兰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领着孩子们细读文本时,那个“深一脚浅一脚在联大新校舍土路上走着”的大师早已刻进了学生的心里。

  这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活动中两位老师同台执教高一课文《金岳霖先生》时的真实场景。文中之人至情至性,执教之人至真至诚,这——就是我们的语文!“生活的诗意和生命的尊严”是这门学科要教给学生的永恒主题。

  记得南大莫砺锋教授曾说过:“器物文化止于赏鉴,制度文化囿于时代,唯观念文化可以传承。”上下几千年,国或破、家或亡,但文脉尚在,民族之魂便永不会散。一代代语文人薪火相传的,不正是从文字、文词、文章、文学到文化的“文”之一“脉”吗?如此,能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又该是何等的幸福和自豪!

  是的,教语文是幸福的,尤其在新昌。这片诗意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充满诗意的语文人,而教研员卢八妹、梁伟民两位老师就是这个优秀集体的领路人。评课过程中,当梁老师高屋建瓴地引导我们思考:文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怎样对待文人?此时此刻,我们分明看到一个一辈子执着于语文教学研究的睿智学者形象。当听到卢老师说:“语文要扎进文本,玩其味、品其情,带领学生醒悟在‘人’字的方正书写中,昂扬在‘人’字的生命姿态中。”我们又分明看到一位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语文教学的长者,正用她飞扬的神采、澄澈的眼神告诉我们什么叫挚爱。

  半天的语文活动虽然短暂,但参加活动的年轻语文老师们,却在上课老师的用心、评课老师的赤心中汲取了无穷的前行之力。既然语文的意义在当下,又溢出于课堂、延展到人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沉下去,慢下来,做学生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哲思者,做中华文化的传承军吧。

  我们——新昌语文人,一直在路上!

  新昌中学梁珂菡:

  语文课堂最有意义的是带给学生感动,带给学生文字传达的“情”。而这些情,如果一个老师不能感同身受,只是生硬地叙说文本的主旨,又有什么意义?一个能感人所感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细腻心灵的人。这些或许来自先天的性格,但更多的是来自后天的自我熏陶——阅读。从阅读中去见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时代,将自己融入其中,才能将情感灌注到文本与课堂中。一堂没有感情的课堂,注定是刻意、抽离的。能够感动学生,比说一百次“我很感动”都有力量。

  澄潭中学陈丹丹:

  若想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首先要在第一年站稳讲台,必须反复研读教材,对比参考,不断学习加推翻。学校很贴心,给我安排了组里最优秀的两位语文老师做我的师父,陈秀霞的扎实,俞鑫月的热烈,每一次听她们的课,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希望教研组能够多安排此类活动,让新老师有更多机会接触优质课;同时,自己也要更多地醉心阅读与写作,只有自己真正生活在语文之中,才能将最好的语文带到课堂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刊
   第06版:新昌卫计
   第07版:中国电信
   第08版:小记者
《金岳霖先生》说课稿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
精心耕耘 用心播种
教与学的语文味
品咂语言 感受精神
新昌语文人 一直在路上
今日新昌专刊04新昌语文人 一直在路上 2017-09-27 2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