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当前各种惠民政策与扶持资金下乡的大趋势下,引进、培育、留住有先进思想、创新能力和热爱乡村的人才尤为重要。要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来得开心,让愿意建设乡村的人满怀信心,让愿意留在乡村留得舒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一、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沙溪镇认真履行党管人才职责,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打造人才“引、育、留”全链条,统筹推进海外人才、乡创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全面激发人才新动能,做好偏远山区乡村振兴“人的文章”。但在调研中发现:
一是人才流失“虹吸效应”明显。我县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是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发展存在较大短板。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村的“虹吸”效应也更加明显,乡镇一级的人才容纳量十分缺乏,进城就业成为农村青壮年的主要渠道。在农村老年人健康体检中统计发现,老年人外出人口也在逐年增多。农村人口不仅“老龄化”,更呈现出“空心化”趋势。
二是人才返乡吸引力匮乏。我县工业企业绝大多数聚集在高新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沙溪镇由于水源地保护等因素限制,工业集聚区企业发展受限,难以吸引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回归。同时,沙溪镇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以人工劳作等传统模式为主。近几年虽大力发展旅游业,但乡村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旅游业的人才也极为匮乏。因产业基础和人口基数的原因,从一产、二产转型到三产的人才十分缺乏。
三是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近几年,尽管上级部门出台很多优惠措施,如《2019年乡村振兴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等,农村条件得到很大改观,但总体来说,大多数乡村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尚未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专业人才都缺少强有力的政策培育和支撑。另一方面社会资本进村受限阻碍农村发展,影响人才回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产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效益,更是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主体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海纳百川“引人才”
放宽视野、主动出击、大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引进战略。一是积极对接,搭建资源连接轨道。沙溪镇区位优势明显,现有甬金高速、36省道贯穿全境,镇域内山水资源丰富,成功吸引海归青年肖磊和曹东川来沙溪创业打造生田社乡创综合体,温州客商黄兆松在小黄山脚下推出“发现·沙骑”系列经典民宿,顺利引进能靓文旅集团山水旅游项目。二是主动投入,筑牢政策扶持通道。在生田社乡创项目中,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纠纷调解、部门对接、工程监察三个服务小组,全力保障项目顺利运行,14天内完成13户21间闲置农房征收,仅用半天时间帮助办理营业执照,并以最快速度帮助完成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能靓文旅集团的10亿元招商项目涉及5000亩山林土地流转,镇党委政府主动帮助协调投资方和董村村两委,规范合同签订,力促土地流转加快进度,过程有效规范。三是全力宣传,拓宽柔性引才渠道。生田社乡创综合体自2018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不仅成为新兴的网红旅游点,还成为全县闲置农房激活、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沙溪镇以生田社为核心,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硅谷”,不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吸引一批立足于新农村建设描绘美丽蓝图的乡村振兴人才。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育人才”
坚持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两手抓,做到内外联动、“土”“洋”结合。一是坚持给予荣誉。董村村党总支书记俞春国、生田社创始人肖磊、蔡峰米品牌创始人方中平成为绍兴市首批105名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之一,进一步增强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自豪感。二是注重平台搭建。注册“沙溪水蜜桃”品牌商标、举办水蜜桃文化节、赴绍兴开展推介会、创新推出桃八条惠农政策和“小康果林”计划等措施,联合乡土人才孙少伟等进行沙溪水蜜桃网络平台推介,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壮大本土农特产品产业,形成了人才与产业的同步发展。三是精准开展培训。先后举办农业、电商、农村实用人才、新昌小吃、手机摄影等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面对面为种养殖大户、创业者等答疑解惑、出谋划策,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促进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升级。
(三)夯实基础,提升服务“留人才”
致力于破解山区乡镇引才、留才难题,强化服务留人。一是优化政务服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统领人才服务工作,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制机制,选优配强服务工作力量,全力服务引才留才、项目招引。二是激发乡愁情怀。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优秀乡贤回乡投资,新宅村乡贤俞春雷投资上亿,打造山涧堂主题酒店;董村乡贤吴宝芹建立立德文旅有限公司,建成“俞宝宅”、“悠然居”、立德书院等项目。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将道路交通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王金隧道今年10月顺利通车,成为连接沙溪镇董村片与小将镇、巧英乡的重要节点,让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乡贤回归更有信心,让人才回流更有底气。同时,结合全县“联甬”战略,于2019年启动实施沙溪客运站建设。完工后,宁波、新昌公交车辆将实现进站“无缝对接”,交通路网将更加便捷。
三、谋划与探索
1.厚植人才回流土壤。人才的引进要着重加强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升级。一是要抓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优惠和项目建设,通过“三治一提升”“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通过美丽乡村一事一议、三线整治、A级景区村创建等项目建设,明显提升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要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每年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三是要抓好公共服务配套升级。在教育方面,落实专职接送农村学生上下学车辆,保障农村生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医疗方面,建立便捷的医疗救护体系,保障医疗体制一体化;在市政公共服务方面,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直达县城的公共交通运输能力,以最优惠的价格打通交通城乡限制。
2.倾心培育三类人才。乡村振兴既需要四面八方的返乡人才,也需要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一是用好“土专家”。强化党员示范带动,优选本地出色农村党员,围绕农村实用人才等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的“土专家”。挖掘本土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乡土人才,鼓励带徒授艺就地培养人才。二是打造“新农人”。要利用好电商平台,培育“新农人”。通过新型商业组织带动产地增收,激活农村商业组织活力,帮助优质农产品建立品牌,用专业力量打通农产品上行之路。要支持外出青年回归农村,实施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归雁计划”。通过季节性、阶段性的人才回归走出“新农人”回流的第一步。三是吸引“新村民”。探索“城市人退休后寄养农家”的新型养老模式,支持和鼓励“新村民”重回农村,为村民增收致富打开新路径。同时,要支持越来越多的像生田社海归青年一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农村,成为“新村民”,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3.项目带动人才发展。一是营造“敢为人先”的发展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广大乡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注重招商引资。以项目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推动项目发展。如能靓文旅集团项目落地,必将带入大量服务、运营、管理等人才。充分利用漂流、骑行、采摘等已初具雏形的优势产业,大力延伸业态规模,完善乡村民宿、小吃街、采摘果园等一条龙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项目招引。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在保障农民权益和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进村,通过把资源、资产租赁或入股优质企业的方式,借力社会资本发展村集体经济,落实有关征地、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等其他涉农项目中的政策。
(作者系沙溪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