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翰
回山作为农业大镇,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根据近年来我镇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和现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土地流转来促进农业发展作一些思考。
一、回山镇基本情况及土地流转工作情况
一是回山镇基本情况。回山镇共辖32个行政村,辖区面积98.04平方公里,人口约1.43万户3.6万人。至今仍保持“纯生态、零工业”的自然环境,高山生态农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现有耕地2.56万亩,园地1.37万亩,林地6.19万亩,共有茶叶种植面积3.3万亩,高山果蔬种植面积1.4万亩,茭白面积4500亩,中药材面积1200亩。近年来,茶叶年产值已突破2.8亿元,国昊茶叶已率先打造数字化生产线,“般若谷”、“国昊”、“雪日红”等茶叶知名品牌远销各地。在镇域范围内已建成门溪山居蔬菜基地、得恩德中药材基地等农业种植基地16个,新建“回味馆”、农贸市场等农业商贸平台3个。
二是社会自发流转情况。2022年之前的土地流转,大多为农户与企业自发组织对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企业出资金、出技术,把农村作为第一生产车间,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产与销、企与农的有机对接。引进浙江得恩德药业,种植雷公藤面积200亩,入选省级地方保护产品;新昌县门溪山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西丁村流转耕地50亩,打造蔬菜基地,投资超50万元;缙云商人在新天村连续两年流转土地50亩,种植高山茭白,每年缴纳租金为农户增收10万元左右;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在下塘村流转土地130亩,原计划种植番薯等粮食作物,但投资商中途退出,导致土地荒废搁置。回山农户希望政府和村集体统一流转,统筹管理。
三是今年以来土地流转工作情况。2022年以来,回山镇通过“签订两次流转协议,即先把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流转到回山强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模式,共流转土地2006余亩,涉及上市场、上下宅、高湾等16个村,使土地益于发展现代农业、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消薄提低厚植“基础底蕴”。其中柘前、上市场村流转农田500亩,规整后引进缙云、嵊州等地客商建设优质茭白种植基地;高湾村流转耕地200亩,计划建设高山蔬菜冷链配送基地项目;大安村流转耕地50亩,已与县烟草公司合作种植烟叶;上下宅村流转200亩,已承包给大户种植优质水稻。
二、土地流转成效
一是促进农户增收。探索产业帮扶新路径,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2022年回山镇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率全县第一,流转土地涉及20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600元以上。做优“提低”文章,与浙禾农业公司联合成立藏红花“手拉手创富基地”,通过“企业+基地+低收入农户”发展模式,以低收入农户认领藏红花种植、公益岗位需求匹配、企业销售平台搭建等方式,今年已帮助100户低收入农户每户增收2000元,计划明年帮助200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超3000元。红联村联合新昌县和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实施“共富工坊”项目,引导农创客种植高山精品茭白,通过种植科学化、规模化、品牌化,实现亩产增收2万元,帮助创建低收入农户就业岗位150个,人均增收超3000元。
二是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回山镇32个行政村1-11月集体经济总收入341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870万元,各村经营性收入均已提前达到50万元以上,土地流转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贤辅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企联动模式,平整流转抛荒土地35亩,由太极集团东方药业指定种植药材品种延胡索和浙贝母,带动贤辅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今年下半年扩大种植面积,预计明年可增加村经营性收入20余万元。县交投集团联合红联村在屯外自然村承包流转土地60余亩,投入约500万元建设配套设施,打造汽车主题露营基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
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农文商旅融合产业项目为依托,加强土地功能区规划设计,采用反租倒包等形式促进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形成可规模化连片种植区域。柘前村通过项目入股门溪山居蔬菜基地,每年保底获得收益5万元。浙江顶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红联村流转土地800亩,打造回山茭白基地、小京生基地,种植茭白、茄子、西瓜等绿色农产品,年收入1千万元以上,帮助周边2000多户农户增收。顶富公司计划明年与咸亨集团合作,实施“茭鸭共育”项目,增加经济效益。
三、当前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农户不愿流转。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回山农民对土地具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部分农民担心土转地块难以集中连片,同时,每户土地相对分散,地块内沟壑纵横、阡陌交通,若转为集中规模经营,则需平整一些沟渠,农户之间的思想认识不一致,制约土地大规模流转。
二是一些农户对流转年限存在顾虑。企业对农户土地流转年限一般为10年以上,很多为20年。当土地流转给企业时,部分农民产生担心,害怕时间久了产生不确定因素,土地无法回到自己手里,此外认为土地虽然短期内不会产生很多的效益,但想着只要土地在自己手里,就可以选择市场价值高的作物进行种植,相比流转出去可自主支配性较强。
三是丘陵地形制约机械化种植。山地及丘陵地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坡度更大、地块更不规则、地貌条件更复杂、交通条件更恶劣等特点,适应平原地区的大型农业机械通常无法在山地和丘陵地区使用,因此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耕种土地多为坡地梯田,道路比较狭窄,缺少机耕道路也造成大型设备难以进入。
四、下步工作思考
(一)加强土地流转工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调动土地流转积极性。深入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工作,只有让农民手里抓住一个证件,才能放心、大胆地把土地流转出去。调动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加大对土地流转的补贴扶持力度,让土地流转者吃上一颗“定心丸”。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土地流转的奖补政策进行调整,不仅奖励规模流转者,也对促成流转的村级干部进行奖励。
二是扩大惠农政策帮扶性。加大对流转大户的扶持力度,要在政策扶持、信贷倾斜、风险补偿、科技服务等方面,扶持流转大户,让他们流转土地有钱赚,无风险。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应当给予产业政策扶持,比如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直接补贴,对涉农项目直接打捆,扶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建立农业产业风险补偿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三是加大劳务聘用倾斜性。建成农业产业基地后,按照“谁先流转先聘用谁”的就业原则,优先聘用流转大户为新型职业农民,免费提供农业技术培训,聘用其从事基地田间管理、采摘运输等劳务工作,使农户在流转土地后依旧可以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并取得相对可观的报酬,提高工资收入,反向刺激其他未流转农户的热情。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项目建设。
一是明确招商重点。强势推进农业招商,凝心聚力招引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回山。根据回山优势特点,明确重点招商5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我爱新昌APP、投资促进信息平台、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发布招商项目库、招商政策等信息。
二是丰富招商形式。突出以商招商,鼓励已落地企业利用业务渠道、人脉资源,引进合作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来回山投资。充分发挥回山乡贤,尤其是杭州、上海等在外乡贤力量,延伸招商触角,扩大招商宣传半径,扩大招商覆盖面,组织线上线下同步联动招商,更好地实现社会资本和农村资源对接。
三是培育市场主体。继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针对农村当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鼓励其通过承包、投资入股等形式,集中当地分散的土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推进土地宜机化改造,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规划协同作业。把土地宜机化改造纳入农业产业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景观规划、道路规划、水利规划等进行综合考虑,依托高标准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按照每50亩一块标准地要求,建设时把宜机化作为重点实施项目,通路、排灌、宜机作业一并协调同行。
二是稳定地势高差。根据地势合理确定改造梯次,按照5°以下、5-10°、10-15°二梯次,分层挖高填低逐层削坡,地边筑路,做到地与地相联、地和路相通,埋设涵管,侧重解决农业机械化作业道路问题、机具下田问题、农机作业安全问题。
三是集约种植管理。将地势与地块有效衔接,合理去埂,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分别建设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地块,把“巴堂地”、“鸡爪田”改小块为大块,因陋就简,宜大则大。通过宜机化改造、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系回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