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副刊
3上一期   下一期4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月半话大戏
  杨眉良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是旧时新昌三大“会期市”之一。这一天,四乡农民、各路商贾纷纷云集县城,十分热闹。殊不知,这会期市原是由迷信活动而来。旧时,七月半称“中元节”,家家户户都要祭祀亡故的亲人。地方上的一些庙宇也要邀集和尚、道士做“水陆道场”“盂兰盆会”,超度屈死冤魂、横死野鬼。一到晚上,还要通宵达旦演“大戏”。

  新昌人说的“大戏”就是鲁迅先生说的社戏,也就是“鬼戏”,是做给鬼看的,让鬼魂们过一个“愉快的节日”。所以,七月半也叫“鬼节”。因为这种鬼戏平时不常演,所以看的人特别多,因此“七月半”这个鬼节也就成为“人鬼同乐”了。

  笔者幼时非常喜欢看大戏,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那时,新昌出西门有一条小路直通礼泉,当时还是人迹罕至的旷野,卵石滩中长满一人多高的蒿草。戏台就在那里临时用杉木搭成,台面用桥板铺设,台顶盖着晒谷用的竹簟。戏台左右两侧的横木上挂满许多用细竹篾做骨架糊成的纸帽,有阎王帽、判官帽、无常帽以及牛头马面的头套。这些纸帽随风招展,颇为壮观。

  演出前,先有一个“判官召小鬼”的仪式。时近黄昏,台上“鬼王”扮演者先祭拜天地鬼神,然后抓起一只活鸡,双手用力一捻,捻下鸡头,把鸡血洒在碗里;又拿出一支毛笔,蘸了鸡血,在判官嘴上画一个圈。从这时起,判官就不能再开口说话。鬼王随即递给判官一块“召”字木牌 ,命他去召小鬼。判官接过木牌,就从台上腾身跳下戏台,飞速朝小寺岙奔跑而去。

  小寺岙在大佛桥后面,离凉亭岗不远,是有名的“乱葬堆”。该地荒坟累累,鬼火闪烁。那里早已潜伏着许多“小鬼”。这些小鬼一般都由穷人扮演,赤膊光脚,穿着一条红布短裤,脸上胡乱涂了几笔颜色。判官一到,小鬼就从坟堆里蜂拥而出,手里不断抖动响叉,弄得“哐当哐当”地响,嘴里还“咿咿”地模仿野鬼嗥叫。判官立刻往回奔走,小鬼就在后面紧紧追随。说是追随,实际上这是判官和小鬼的一次竞走比赛。因为按照迷信说法,小鬼如果超过判官,就能交上好运,而这判官是很晦气的。有时扮判官的人自知实力不强,只好事先“贿赂”老鬼们,多给些酒钱,请他们保驾。老鬼们就会依仗平时的权威,怒目瞪眼镇住蠢蠢欲动的小鬼,不许他们乱来。

  判官带着小鬼从小寺岙出来,进入西门,当街跑去。这时,街上行人迅速闪开,站到街沿石阶上回避,无人敢大声嚷嚷,气氛十分紧张神秘。因为他们深信,这些假鬼后一定跟着一大群看不见的真鬼。这支队伍要一口气跑出北门(大约是号召散落在城里的野鬼都去看戏),然后返回西门外的戏台。判官把 “召”字木牌交还鬼王,这一仪式才告结束。

  此时夜幕降临,看戏的人群早已挤在台下。大戏的内容是“目连救母”,由一连串互相关联的鬼故事组成,其中最有趣的要算《跳判官》《跳无常》《送夜头》《男吊》《女吊》等表演。此外还有《溺死鬼》《科场鬼》《产妇鬼》等,不一一赘述。

  旧时迷信,看大戏一定要看到次日天亮。如果不看完回家,不可说“回去”,怕野鬼要跟你回家。传说有一次,某人看到一半返回家去,半路上遇到五个人。他以为也是看戏的,就搭讪道:“今天夜里的男吊做得好!”其中一人说:“这个不稀奇,我也会做。”就拿出绳子套在自己脖子里,悬挂在树上表演起来。其他几个人也把自己的头掇下来,在空中抛扔着戏耍。原来,这人遇到的都是真鬼,直吓得昏死过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快讯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副刊
   第05版:人文
   第06版:美丽乡村
   第07版:新昌教体
   第08版:生活资讯
难忘良师温暖情
夏天的味道
那些年的梦境
七月半话大戏
判官召小鬼
今日新昌副刊04七月半话大戏 2017-09-05 2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